如何让老年食堂持续热乎下去?龙家圈“硬核”出招
2024-02-26 14:00:0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做饭愁、吃饭难”是不少农村老人的烦心事、子女的操心事。各地纷纷开办长者食堂,有效地解决了不少此类问题,只是一些老年食堂热热闹闹开张,一段时间后就黯然“折翅”。但在沂水县龙家圈街道,这里的长者食堂开辟了新道路,不仅赢利,还扩张经营,越办越红火。
老人们吃上了热乎饭。
“许多地方的幸福食堂全部免费,但杨家诸坞村的要交钱。”2月21日,村党支部书记甄奉发告诉记者:“我们村70—75岁的老人一天交2元,75—80岁的交1元,80—85岁的交5毛,85岁以上的才免费。”
杨家诸坞村最初对7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但有的村民不知道爱惜粮食,不来吃就觉得亏了,“竟让子女打饭回去喂鸡”。“交的钱虽然不多,但起码不浪费粮食了,节约了成本。”甄奉发说。
为了保证幸福食堂的持续运营,杨家诸坞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
杨家诸坞村会根据老人们的口味安排食谱。这一天吃的是菜盒子。
甄奉发曾仔细算过食堂的运营账:如果做饭、炒菜等人工全部由志愿者来完成,食堂一天最少需要150元的成本投入,而保证食堂运营的资金只有刚建食堂时村民捐的7.85万元,村里成立的“善基金”每年万余元的利息,靠这些远远不能保证食堂的正常运行。
于是,2023年,村“两委”研究决定,成立绿野仙味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村里的300亩山林,种小麦,盖厂房,加工野菜水饺。
这几天天气变好,来食堂吃饭的老人变多了。
“我们村南就是山,一到春天,到处都是野菜,腿脚好的老人都能上山采,合作社按3元一斤收购,然后包水饺,往外销售。合作社的盈利则用于兜底幸福食堂的运营。”甄奉发说。
杨家诸坞村“幸福食堂”、后埠子村“老年食堂”……对于这种村民家门口的食堂,各村叫法不一。这本身或许就是一种寓意:食堂并不是“老年人专属”,而是向社会敞开大门的。
后埠子村村委委员张其东介绍说,村老年食堂一年的运营成本并不低,虽然有一部分社会捐款,但老年食堂要运营下去,必须另想门路。
志愿者们在给老人包水饺。
村干部们商量后一致认为,与其坚持办“老年人专属”食堂,不如打开思路,面向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会有需求群体提供服务,便利了更广泛人群,食堂也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健。
后埠子村常住人口890人,外来租住人口300多人。“许多家长或在工厂上班,或经营门店,中午顾不上给上学的孩子做饭,我们老年食堂就相当于个小饭桌。还有就是给做饭困难的村民提供一顿午餐,这样情况的目前有两人,都是因病不能自理,家人中午没空做饭的。”张其东说。
后埠子村的老年食堂对社会开放,目前主要服务于本村村民和本村租赁户。下一步他们想把老年食堂搬到公路边上,那里离企业近,“打工的、过路的都能来吃,老年食堂的收入就更高了,不但老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了,还可以‘反哺’村里的其它民生事业。”张其东说。
朝阳村则将老年食堂直接与饭店办到了一起。
老人们吃上了热腾腾的水饺。
朝阳村周边有服装厂、压板厂和穿线厂等7家企业,数百名职工就是饭店的主要客源。幸福食堂的工作人员除了保证对外经营,还有一定空余时间,给村里的老人们做饭。“把饭店和幸福食堂办到一起,既解决了食堂的用工、场地问题,老人们还吃上了大厨做的可口饭菜,同时又能为村里增加收入。”朝阳村党支部书记杜纪国说。
像杨家诸坞、后埠子和朝阳村一样,龙家圈街道越来越多的幸福食堂开始想办法经营创收,以减轻村里对幸福食堂的资金补贴压力,同时又能用赚的钱提高老人的幸福指数。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 通讯员 田宝宗 冯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