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印迹|鼓点九转龙翻身,黑龙峪里好人文

2024-03-01 10:35:51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在地图上看,济南市历城区港沟街道黑龙峪村到济南市奥体中心的直线距离仅约9公里,但其间山峦起伏。得益于绕城高速公路开通,黑龙峪村通达外界现已十分便利。“俺村里家家有车,有的还有两三辆。”59岁的村民王立会告诉记者,“大家外出打工,来回上下班很方便。”

黑龙峪村是济南市现有保存较好的古村之一。“村北有一处观音堂,现在是观音禅寺。”78岁的村民刘学功,20世纪60年代在村里干民办教师,后在街道上从事水利工作30年。他介绍,寺内的石碑上所刻《创建观音堂碑记》显示,确切的立碑年份为明万历四十一年,即公元1613年。

这意味着,黑龙峪村的历史不少于410年。

刘学功在介绍后井的情况。

后井南泉四季水长流

在村子东北方向不远处,有一口古石井,深约9米。“这是建村之初为了方便村民取水、用水而挖凿的。”刘学功说,“石井一年四季都有水,冬季或干旱的时候,水量小但不会干。”

按照“坐北朝南”的方位习惯,人们将这口村北的石井称为“后井”。王立会小的时候,曾下过后井。当时,她刚上一年级,跟着两个哥哥去打水。因为水桶打不满水,王立会被哥哥们用绳子放到了井里。不承想,两个半大小子玩起打陀螺来,把井下的妹妹给忘了。

小丫头被忘在黑黢黢井下两三个小时,又惊又怕。“回家告了状,俺爹揍得他们还不轻喔!”王立会回忆着往事,抿嘴笑了……

曾经,在漫长的岁月中,后井的水给予一方乡亲绵绵滋润。时至今日,住得近的村民,仍会到后井打水。

黑龙峪村四望皆山,最高峰黑龙寨在村南,陡峭山崖之下的石缝间有清泉泄出,四季长流。村民们习惯称之为“南泉”。“相传,当年吕洞宾等八仙云游泰山途经此地,一时口渴,发现附近石缝湿乎乎的,似有水源。”刘学功说,仙人指山点化,泉水遂汩汩涌出……

因为有了这样的传说,南泉就有了大名——会仙泉。在刘学功的记忆中,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会仙泉都是黑龙峪村的最重要水源。有了机井以后,还是有很多人常到这里取水泡茶。用会仙泉的水泡茶,格外清香。

这是黑龙峪村两棵古槐之一,树干粗壮,枝桠繁茂。

阁子门老宅院古槐树

阁子门是一处石块构筑的券形门。沿进村公路旁边的青石板路走进老村,便可看见村庄的这个标志性建筑。

阁子门原是黑龙峪村锁钥,是建在圩子墙上的一道城门。“黑龙寨山顶平阔,易守难攻,相传古时候有人占山为王。”刘学功介绍,早年间村民筑圩子墙、建石拱门,主要目的是保卫家园。

阁子门的始建年代今已不得而知。刘学功听村中老人聊过,很可能建于清末社会动荡时期。2012年,历城区有关部门在阁子门前立碑,公布其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碑文显示,阁子洞深6.45米、宽3.18米,券门高4.94米,东西两侧皆有石墙……站在门洞里,块块条石斑驳,处处印记沧桑。

穿过阁子门,左手边是一处明清建筑风格的老宅院。石砌围墙,院门紧锁。门前悬挂的“黑龙峪村传统建筑”铭牌显示,该处宅院于2018年被济南市人民政府列为“历史建筑普查建筑”。在黑龙峪村,像这样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民居有多处。

这处老宅院门前是五级石阶,寓意“五福临门”,也显示出曾经主人的尊荣。古建筑中的台阶,又叫踏跺。它既是登堂入室的必经之路,又象征着等级品第。因此,讲究非常多,而最重要的是台阶级数。而因“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古建筑台阶层数皆为单数。由于九级台阶象征帝王九五之尊,古代民居七层台阶即为顶格。

沿青石板街继续前行,几十步远的地方,一株老槐树守在道边,红绸缠腰。树干粗壮,需四个大人方可勉强合抱;虽是冬季,仍可见枝丫繁茂,当空伸展。

“村里现有古槐两棵,听老辈人说这一棵种于建村时,也有400年了。”刘学功说,另一棵古槐在村东南的一户村民门前,树径小一些,但同样历经沧桑,生机勃勃。

黑龙峪村古槐树之一。(资料照片)

从女子支前到小子打鼓

地灵而人杰。1948年解放济南之际,黑龙峪村侯世兰、耿守英两位女子参加过支前队。刘学功说,侯世兰还健在,已是百岁老人。新中国成立后,村中石匠李殿卿以石刻艺术闻名,曾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等重大工程的建设。

近年来,黑龙峪村同样人才辈出。比如,1965年入伍、2015年登上“济南好人榜”的李洪文。“退休后,他就把党员关系转到了村里,现在也住在村里。”刘学功介绍,李洪文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辞劳苦,喜欢做好事。王立会插话道:“他常年义务为村里老百姓理发。”

说到这事,由来已久。李洪文入伍前就学会了理发,到了部队后用津贴购置工具,开始为战友及驻地群众义务理发。1969年,李洪文出席原济南军区“学习雷锋、王杰先进分子”代表大会。50多年来,他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上百项荣誉或奖励。

再比如,20多年如一日资助困难学生的王玉芸。这位生于1978年的黑龙峪村女子,先后获得“济南慈善十年——突出贡献奖”、济南社会工作“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人杰地灵滋养厚重人文,民间艺术于斯为盛。黑龙峪村走出去的鞔鼓艺人王立军,在20世纪50年代初领衔成立了“济南乐器社”。他技艺超群,一生致力于传承发展济南乃至山东的传统民族乐器。

高跷、龙灯等黑龙峪村民间艺术自古有名,逢年过节不但在本村表演,还到外村巡演。不过,最负盛名的是已传承200年以上的“九龙翻身”。“指的是黑龙峪村独有的鼓谱打击乐。”刘学功说,“九龙翻身”以复杂多变的九种鼓点节奏,循环穿插演奏,急缓交错,摄人心魄。

今年53岁的王兆水,正是一位“九龙翻身”一流鼓师。“从十来岁就跟着大人玩。”他说,“因为好这个,时间长了就学会了。”

王立会笑着说,王兆水父母当年就是村里的民间文艺达人,可谓代代相传。而今年74岁的王士来,年轻时擅扎高跷、演戏剧。他家里也是如此,一家十来口人都热衷民间艺术。

最近三四年,村里一批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玩上了锣鼓等表演。“‘九龙翻身’的鼓点打起来,会越打越上瘾。”王兆水说,“感觉整个人都在发光,心里爽得很!”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边良 通讯员 赵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