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味摘|一锅枣眼饽饽 蒸出栖霞的年味与人情

2024-02-13 17:05:02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腊月二十八日晚,屋外,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屋内,灯光如昼,热气腾腾。热乎乎的炕头上,宫忠兰双腿盘坐,背部前倾,身体随着双手揉面的动作,有节奏地上下起伏。

“在栖霞,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年三十以前蒸上一锅枣眼饽饽。”栖霞市庄园街道孙马庄村村民宫忠兰一边揉面,一边向记者介绍,饽饽是发面的,寓意着“大发”,枣与“早”是谐音,因此枣眼饽饽有“早发”“大发”之意,寄托着当地人民对生活、事业蒸蒸日上的期盼。

宫忠兰正在做枣眼饽饽。

在宫忠兰心里,枣眼饽饽除了具有美好的寓意,也承载着许多关于过年的记忆。

做饽饽之前,要先把红枣洗干净,切出一碗枣肉丝。经开水烫过的红枣会散发出浓浓的枣香味,勾着小孩子们的鼻子。宫忠兰小时候,每到过年家里要做饽饽了,她就会凑在面板旁边,趁大人们不注意,她就捏几条枣肉放到嘴里。为了防止枣肉丝不够用,大人们在切枣时会在枣核上留点枣肉,让她咂摸个味道。

宫忠兰边回忆边感慨,似乎所有的小孩子都抵抗不住红枣的味道,她的儿女、孙子、外孙女都像她一样,会在过年做饽饽时偷吃枣肉丝,她也会在枣核上多留一些枣肉。

“想起这些事儿来也是挺热闹的。”在宫忠兰家,枣眼饽饽所承载的关于热闹的记忆,不仅有少时的偷吃枣肉丝,还有正月里家人间的欢聚。

每年正月初三,宫忠兰家会聚集近20个亲戚,大家围坐在一起吃菜、喝酒、聊家常,没有人舍得从热闹的氛围里离开去做主食。“我会提前把饽饽放在锅里熥着,菜吃得差不多,就把饽饽拿上桌,大家分着吃,这时候也会单独把枣掰下来给孩子吃。”宫忠兰觉得,枣眼饽饽不仅是一种食物,也蕴含着浓厚的亲情。

“神虫”造型的饽饽。

“猪头”造型的饽饽。

栖霞的饽饽,与传统节日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样式。七夕做的是“巧果饽饽”,清明节做的是“饽饽鸡”,元宵节做的是“豆面灯”,春节期间饽饽的花样最多,除了“枣眼饽饽”,还有“神虫”“猪头”等,不同的造型寄托着不同的寓意。

宫忠兰手里正做着的“神虫”,形状似龙,背部有刺状的龙峰,嘴里衔着一枚硬币,卧在两层莲花底座上,民间传说是把它放在米缸里,可以威震住害虫,粮食不会遭受损失。“猪头”通常是放在锅台上,寓意着年年有肉吃。

饽饽做好了,宫忠兰小心翼翼地放到炕锅里准备开蒸。她告诉记者,枣眼饽饽的最高境界是能有裂,一裂三瓣,栖霞话叫“开口笑”,以此讨个好彩头。

枣眼饽饽蒸好了。

二十五分钟后,饽饽出锅了,虽然“没笑”,但个个白净、饱满,红枣的香气,面粉的香气,和腾腾的热气一起氤氲在屋子里,并落在窗户的玻璃上,景物变得朦胧起来,让人感受不到外面的天寒地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