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报人“两个故乡”的故事——记乡野小说《芝镇说》三部曲学术研讨会

2023-12-06 18:02:1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12月3日,纪念大日报创刊85周年报人乡野小说《芝镇说》学术研讨会在济南藉书园举行。

  当天,恰逢长篇乡野小说《芝镇说》三部曲杀青“满月”,离大众日报创刊85周年纪念日不足一个月,会议把“纪念大众日报创刊85周年”列为研讨内容之一。这是一部由报人创作、报纸连载,以党报创刊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再现了《大众日报》的创刊故事。比如,景氏老嬷嬷的娘家弟弟,把婚房让给《利群日报》当印刷厂。文中,七爷爷的未婚妻王辫参与创刊,王辫的丈夫赵志刚就是报社发行科科长,芝镇女杰牛兰芝、芝镇革命者李震以及晚辈的“我”公冶德鸿,都是报社记者。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部历时三年创作、近百万字作品,也是在向大众日报创刊85周年献礼。

研讨会专家合影。

  学术研讨会由山东大众阅读研究院举办,来自文学评论、影视创作、作家研究、报史研究、媒体副刊等领域专家学者20余人参加了研讨。

  农村大众报总编辑赵宗符是这部作品的总策划。

赵宗符

  赵宗符在致辞中说,每一位作家的创作都离不开故乡,报人出身的作家有“两个故乡”,一个是从小长大的故乡,一个是成年笔耕的报纸。对作者逄春阶来说,前者是安丘景芝,后者是《大众日报》。“翻开报纸,闻着浓浓的油墨香,令人愉悦。我想,这就是报人的乡愁。”赵宗符说,《芝镇说》作者的这两个故乡都有红色故事,因此,有了融合的基础以及创作上的独特性。赵宗符介绍,策划这部小说的缘起也是报纸。2020年11月11日,他与逄春阶跟随集团领导到安丘跑发行时,逄春阶讲了很多有关芝镇的酒故事,他于是提议作者写成一本小说。这个提议很快成为当天活动的一个重要话题,得到众多人士的认同。回到济南,碰头多次,确定了小说题目《芝镇说》,确定了以连载形式在报纸上首发。想不到现在已完成了三部、近百万字,很令人欣慰。他认为,这个成果对报人转型很有启发意义,“一位记者采访生涯有几十年,有多少宝贵的故事,不该白白浪费掉。”赵宗符说。

研讨现场

  高校专家:

  突破了既有的乡土书写模式

  来自高校的专家从学术、理论角度,对《芝镇说》三部曲发表了观点。

丛新强(右一)

  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丛新强认为,《芝镇说》突破了既有的乡土书写模式,属于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文本。其一,作品将家乡生活和职业生涯相结合。其中公冶家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中医中药、家风家教等人情风物直至个人生存、家国出路、天文地理等都得到细致铺陈,而《利群日报》的发生和发展则来源于作者的报人经历,叙述者本身也是记者身份;作品将民间伦理与家国情怀相结合。尤其是家族的深明大义以及面对外来侵略时的民族大义,在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民间的奇人异人神人,伴随着酒文化的野性气质,给人以震撼。作品不仅有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古典传统,还有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传统,同时又贯穿以《大众日报》为载体的革命传统。丛新强认为,借用莫言所阐述的长篇小说的“三度”来看,《芝镇说》同样具备所谓的“长度”“密度”和“难度”。如果没有长度,就难以涵盖“芝镇史”的容量,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民族史的缩影;密度就是密集的故事,密集的人物,密集的思想,作品故事多、人物多,几乎每一章节都是高密度表现;难度主要表现在结构之难和语言之难。作品采用类笔记体的结构方式,串联起历史和当下,并且相互参照。语言方面,不仅方言运用娴熟,而且穿插文言,还有一个“弗尼思”的类似上帝视角的角色设置。

  丛新强认为,这部书是齐鲁文明在乡土社会的集中呈现,在日常民间的集大成者。山东这片土地,古有蒲松龄和《聊斋志异》,今有莫言和张炜的文学时空。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张炜的“芦清河”和“半岛”已经矗立在世界文学版图,期待逄春阶的“芝镇”也在文学地理上不断发扬光大。

  山师大教授 、山师大融媒体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刘仲国认为,《芝镇说》三部曲是“红色故事的另一种讲法”。

刘仲国

  他说,传统的红色故事,主题指向在作者创作之前就是明确的,是一种基于历史进步主义理念而提前设定的目的,这是不能暧昧模糊的。与此相关,人物的启蒙、教育、反思、觉悟、成长等一系列宏大叙事,是支撑这个框架的基本逻辑。所以我们会看到,在这种文本中,所有的故事都是基于历史和现实发生的,“不语怪力乱神”。人与人、人与体制间的真实矛盾和斗争,既是叙事动因也是解决动力,因此叙事线索是清晰的,叙事语调是果断的。《芝镇说》的不同之处在于,融正史野史、玄幻传奇于一体。这种写法有两个源头,一是中国传统小说,特别是唐宋传奇,打破了之前小说仅限于说神道鬼和记载名人轶事的题材范围。二是采用家族小说经典的“树状图”方式,作者杂糅了顺叙、倒叙、插叙、回忆录等各种方式,人物时空跳跃与穿插交错,构成复杂的叙事空间,人物性格得以在历史提供的或明或暗、或宽或狭的时空里成长,形成各种特殊而又符合这块土地秉性的性格。这种性格,就是“杂色”。如儿子和侄子绑架六爷爷,要来50块大洋买枪买子弹抗日;仪式感极强的八大金刚炮楼救芳秀;曹大姐夫因为父亲当了维持会长,大年三十自杀身亡,把家中存粮送给抗日武装;小黑母鸡以身伺虎舍身救赵二小姐和众多姐妹等。这些芝镇人物平时是存在鄙视链的,但是在大义面前,在祖辈传下来的价值观遭到毁灭的时候,还是会坚决站出来舍身取义。

  刘仲国同时认为,作品语言的密集恣肆,各种叙事手法的穿插运用,多个叙事者和声音参与故事编织,这种文学技法的展示,有“炫技”之嫌,增加了阅读难度,小说可能会因为自身的复杂性丧失传统的农民读者。

  出版人:

  新时代乡土文化叙事的创新之作

朱孔宝

  济南出版社总编辑朱孔宝说,《芝镇说》恰好在深入贯彻“两个结合”、文化“两创”、乡村振兴新形势下推出,具有非常高的文化意义、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可以说是新时代乡土文化叙事的创新之作。朱孔宝认为,作者立足当下时代,定位故乡芝镇,聚焦以酒为意象的传统文化“根和魂”,既是写家乡也是写中国,既写个体命运也写家国情怀,既有书卷气又突出民间性,既讲究语言又有大量俚语,别开生面地讲好了中国故事、红色故事、齐鲁故事。他特别期待《芝镇说》(第三部)早日出版。

董慧慧

  济南出版社编辑部主任、《芝镇说》书籍出版责任编辑董慧慧讲起了出版故事。她说,《芝镇说》第一部出版前,在社里印前营销会上,讲完选题亮点、作家介绍、营销建议之后,她用方言给大家读了小说“楔子”开头的两段,大家一边听一边笑。按规定,营销会上如果大家认为选题不够强是不允许下印厂的。但结果是,她提交的首印数由3000册最终变成5000册。出版成果也没让人失望:第一部上市两个月,首印5000册售罄。第二部,今年下半年上市,首印5000册,目前销售近3000册。她认为,编辑眼里的好小说,第一是“语言”,第二是有料、有趣,第三是有思想,第四是多义性。《芝镇说》这几方面都占。

范玉峰

  济南出版社地方文化编辑部主任范玉峰说,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芝镇说》,饱含了作者对笔下人物、地域的深情,这种爱,又有新闻记者的高度敏感与犀利文笔相结合,很亮眼。

  散文、影视学者:

  小说给人以崭新的阅读体验

  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联合日报专题部主任王川,三年来一直关注《芝镇说》。他认为,《芝镇说》是作者半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的一次集中体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广阔而丰富的文学世界,体量大,密度高,是一次对“乡土中国”浓墨重彩、酣畅淋漓的情感书写,让芝镇从时空深处走了出来,让那些已经消失的面孔和记忆复活,变得清晰可感、真切动人,也让我们走进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触摸到了那片乡民热烈生活的泥土,体味到了他们坚韧、茁壮、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王川表示,在写作上,作品突破了长篇小说惯用的叙事方法和结构运筹,以散文、随笔、纪传体等跨文体方式,运用白描、倒叙、插叙手法,将复杂、密致的书写内容有机集结,将历史、文化、人物、地域风情巧妙融为一炉,自由奔放,笔力纵横,气韵贯通,给了我们一次崭新的阅读体验。

王川

  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一级编剧刘玮则从影视剧转化方面,强调作品的画面感。她认为作者很真诚地写这些藏在心里很多年的往事,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他的故乡家人朋友。故乡破旧而温暖,家人朋友有英雄好汉但大多是普通人。作者写他们的喜悦愤怒、忧伤无奈,笔下满满的善意和理解。这是一部很有特点的作品,有很多精彩场景的直接呈现,也有很多用简洁语言叙述出来的精彩细节,方法很随意很丰富。小说信息量也很大,各种生活知识、史料等琳琅满目,很有看头。

刘玮

  同事:

  豪迈的“无榜样”意识

  逄春阶的众多同事,从自己的岗位或与作者的交往细节方面,发表了对《芝镇说》的看法。

杨晓白

大众报业集团旗下山东大众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晓白认为,逄春阶以新闻人的视角关照文学。新闻是面向大众的,这也决定了逄春阶的写作,并不单纯属于文学界、文学评论界,作品能够跳出三界外,有更宽广的发挥空间。杨晓白认为,新闻是易碎品,但文学不是,作家的劳动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交待。新闻有一定之法,但文学无一定之规。就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百年孤独》之后,紧接着便用古典现实主义手法写成《霍乱时期的爱情》。《芝镇说》有自由奔放的想象,有细致入微的写实,体现了一种豪迈的“无榜样”意识。  

于岸青(中)

高级编辑于岸青,是大众日报报史馆馆长,报史专著《我以我血著华章》为报人熟知。

于岸青评价逄春阶为孤勇者。她认为,对逄春阶而言,钩沉历史是逆向而行。写新闻,他已经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路数。他放弃最擅长的东西,以孤勇者的姿态逃离舒适区,进入无所依傍的丛林。心中没有一种信念,是难以成就这部近百万字的作品的。她说,记者的工作是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逄春阶用文学把这段历史固化下来,是他的一大功德。于岸青回忆,20多年前,她以一组“千佛山札记”听说了逄春阶这个名字。相比于文章的惊艳,她见了作者本人却“大失所望”,但愈加敬佩。于岸青说,《大众日报》85年的历史中,像这样的孤勇者也不多见。匡亚明算一个,1926年入党的老革命,两所中国知名大学的校长,80岁退出领导岗位,投身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煌煌200种的超大工程《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并亲撰《孔子评传》。戴目算一个,少时因病致聋,参加革命后,给新四军当秘密情报交通员,抗战胜利后到大众日报社当译电员。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市教育局负责盲、聋哑学校工作视导员。他先后或合作或独立编写了《中国手语》《现代汉语常用词手势图解》《汉语成语手势图解》等著作,大大方便了聋人,同时也填补了国内空白。力冈算一个,力冈在大众日报社是助理编辑,响应国家号召,重入学校学习俄语,成为我国二十世纪重要的俄语文学翻译家之一,他翻译的文学和传记作品达700多万字,其中《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尼娜》《生活与命运》《复活》《日瓦戈医生》等经典作品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读者。

刘君

  大众日报丰收版主编、高级编辑刘君说, 《芝镇说》的多重视角,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却也提升了阅读的趣味。究竟哪一些是真实的?哪一些是虚构的?有一种读《罗生门》的感觉。除此之外,《芝镇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新的视角。如果说,《红楼梦》是贾宝玉的视角,那《芝镇说》就是贾环的视角。小说中的景老嬷嬷是“我”的老奶奶,她的身份和《红楼梦》中的赵姨娘一样。即便到了现代社会,修家谱也只能被写作“纳”而不是娶。她不被自己的孩子喊娘,只能叫妈。60多岁了,还因为打翻了鱼缸被晚辈打骂。她的庶出子孙们心灵也饱受摧残。这样的委屈和不公累积下来,形成了“内伤”,对“我”而言,是童年阴影。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小说中的“我”那时候还不十分清楚,在社会的偏见下,在成年人不断灌输的思想中,“我”会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会下意识地感觉自己事事不如人。小说中着力笔墨的“靠边哲学”,既是内伤后遗症的显现,又成了治愈内伤的一味良药。“不靠边,往中心挤,往中间靠,很难,也很累。中间的位置,很显眼,但很少,属于稀缺资源。我很笨,没有这个能力,我只能靠边,靠边省劲。我安于边缘。”

  作者是报人,在写作小说的同时展现了记者的敏感和作家的敏感,成为一名操弄视角的高手。而多重视角的集合,让读者看到了仿佛万花筒里面的世界,每一次转动,都真实又奇幻。

李康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副刊部主任李康宁认为,《芝镇说》是一部酒意蒸腾的作品。酒构成了芝镇的灵魂,作为一种精神与人性传承的载具,既是佳酿本身,也是人的血和泪,甚至可以构成笔墨的骨骼和牡丹的颜色。在书中的芝镇,处处都存在着矛盾和隐喻。作者泼墨成行,以跌宕多姿的手笔,透析“史”“野”之别,展现“名”“实”之分,纵横“奇”“正”之辩,叩问“醉”“醒”之论。酒,与通观全局的“弗尼思”不一样,她往往出现在书中的死生之地,成为颠倒阴阳、扭转乾坤的偶然因素;但通篇看下来,酒似乎已经成为历史前行中的一种必然。或者说,酒便是芝镇人的热血壮心,蕴藏着人性本源的桀骜放任、欢欣自由。人的酒性和酒的人性,正如书里每个人都有的“鬼名字”一样,是不入宗祠不拘礼法的,与天地鸟兽共同的部分。

刘国胜

  山东大众阅读研究院院长刘国胜是《芝镇说》“铁粉”。在《芝镇说》的连载过程中,他在研究院所属公众号、视频号上,用数十件作品解读《芝镇说》。刘国胜认为,《芝镇说》首先是一部乡野小说。芝镇乡野保留了中国文化活的传统,我们沿着书中各种横枝侧出的情节,可以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感受到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是研究“第二个结合”的不错文本;《芝镇说》还是一部红色小说,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群众革命斗争的史诗,是革命文学的别样表达。芝镇各色人等组成的群像,体现了深沉的家国情怀、浪漫的革命理想,是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的上选之作;《芝镇说》还是一部报人小说,芝镇年轻人进沂蒙山干革命、办报纸是书中的一条重要线索,书中的“我”公冶德鸿后来也成了报社中的一员。沿着《芝镇说》提供的近乎写实的线索,寻找85年前大众日报在革命老区的极端困境中奋勇创业的密码,是献给大众日报创刊85周年的一份厚重的礼物。

张中海

  作者在大众日报的老同事、诗人张中海认为,芝镇说有味道、有思想,有作者对生活对历史的独立思考。作者抓住了一个巨大的题材,就是“内伤”。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它具有普遍性。因此有极大的写作和表现的价值和意义。作者在人物塑造上,多层面、立体化(老嬷嬷、张平青、小黑母鸡等);故事结构、高潮设计方面很有画面感,比如,白公事红公事对峙,一夜之间拆门,再加亲老嬷嬷送葬队伍的浩浩荡荡,恰具影视作品最需要的画面,为下一步影视转化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但张中海认为,作品也有很多不足,最突出的是,这些好的题材好不容易挖掘出来,又被自己掩埋了。问题在于作者想表现的东西太多。什么都往里装,就使后面叙写显得芜杂。他建议作者把三部揉碎,重新提炼为一部30万字左右的作品,打造成为一部精品。

  人物“原型”:

  他们如是说

  芝镇说采取边创作边连载的方式,很多时事以及身边人物被作者写入作品。

李秀珍

  高级编辑、齐鲁晚报原副刊部主任李秀珍是作者同乡。在《芝镇说》中,她是恢复高考制度后复读考上南开大学的公冶德珍,因此有很多话要说。《芝镇说》前两部出版,李秀珍曾以一个安丘人的视角,分别以《一部酒神曲 ,一部家族史》《捕捉并记住历史皱褶里的“温暖眼神”》为题撰写书评。此次研讨会上,李秀珍说:“作家逄春阶的家乡,正是我生长的地方。他祖辈生活的安丘大地正是我的祖辈生活的一方土地。”她认为,故乡这一片神迷又神圣的大地,一直在文学表达中默默无闻。她曾做过努力,在家乡寻访亲人和乡亲们百年来走过的足迹,但难以写出家乡之美家乡之苦家乡上空的历史风云。正是《芝镇说》让她的大脑记忆重启。

吴文峰

  山东省自然资源作协秘书长吴文峰,在小说中是到芝镇找石头的吴地质队员,喜欢收藏缘分。在研讨会上,吴文峰说,逄春阶是一个善于“借题发挥”并立竿见影的人。他介绍,2021年8月,《芝镇说》连载期间,他曾随作者去山东文学馆替《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的夫人捐赠刘知侠日记 ,回来路上说起临沂地区有的地方把煎饼称“家宁”,逄春阶第二天就把“家宁”写进了《芝镇说》,“家宁”还成了书中人物“大爷”的小名。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这个名字符合国人美好的愿望:国泰民安家宁。他认为,作者的为人为文和观点以及经历,都体现在了百万字的《芝镇说》中。

  作者逄春阶:

  小说凝聚了好多人的心血

  在研讨会的前一天,作者逄春阶特地在刘国胜的陪同下,来到沂水县云头峪村大众日报创刊地,拜谒了匡亚明墓。他说,站在山坡上,遥想我们的先辈,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匆匆的步履声,仿佛看到了在战火纷飞中他们坚毅的目光,心灵得到一次洗礼。

  逄春阶在答谢词中说,研讨会上,大家的解读让他脑洞大开。自己无意识写到的东西,大家咂摸出了另一种味道;自己忽略了的东西,大家给出了补充,可谓别开生面。逄春阶说,那么多溢美之词,自己受用不起。他知道小说还有很多缺点,他会将大家的肯定作为鞭策,走好未来的路。

逄春阶

  逄春阶引用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的话:“人的心灵好比一个干草堆扎成的火把,要发生作用,必须它本身先燃烧,而周围还得有别的火种也在燃烧,两者接触之下,火势才更旺,而突然增长的热度才能引起遍地的大火。”“《芝镇说》不是我一个人完成的,凝聚了好多人的心血。从萌生到正式连载、出版,就是从一个火种开始,众人拾柴,一起点燃的。所以,这部小说,是集体创作、共同完成的,里面有编辑、校对、发行、读者的心血。大家的加持和鼓励,我心存感激,这种缘分,大家的关爱,将长期镶嵌并照亮我文学的天空。”逄春阶说。

刘秀平(左)

  研讨会由农村大众报《芝镇说》报纸连载责任编辑刘秀平主持。刘秀平在主持的过程中,谈到了报纸举办的“佳评奖佳酿”活动。她介绍,众多读者在连载小说的农村大众报客户端留言点评,实现了读者、作者、编辑的深度互动。活动中获佳酿的作者,后来收到了作者的签名书。有的评论中的故事被写进小说中,让《芝镇说》从现实中“乡村一隅”走向网络“社会全域”,未来有可能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孕育、形成和壮大。她同时认为,连载是用更多的形式在更大的范围里盘活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是农村大众报乡村文化报道“求异”化的探索。她说,这是融媒时代小说连载的一个新现象,值得研究。

  《芝镇说》三部曲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先生题写书名。

  为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赓续中国报纸小说连载传统,自2021年起,农村大众报特约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知名记者、大众日报“小逄观星”专栏作者逄春阶,采用边创作边连载的方式撰写长篇乡野小说《芝镇说》。

  《芝镇说(第一部)》,以“内伤”为主题,塑造富有豪侠精神的芝镇人群,描写芝镇人在20世纪民族危难之时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家族“内伤”,挖掘芝镇人的使命与担当,赞颂人性香醇懿德之美。

  《芝镇说(第二部)》,以“觉醒”为主题,再现了曹永涛、牛兰芝、牛兰竹、牛廙、公冶令枢等芝镇年轻一代在老一辈公冶祥仁、芝里老人、牛二秀才、汪林肯、李子鱼等呵护下投入抗日洪流的悲壮故事。

  《芝镇说(第三部)》,以“未济”为主题,展示新中国成立后70多年的时代变迁,重点围绕公冶令然、公冶令斓、公冶德鸿、公冶德兰等芝镇人的传奇人生故事,内容涉及支援大西北、改革开放、乡村振兴、抗击新冠疫情等。

  《芝镇说》系列作品中,不死鸟弗尼思发挥全息功能,跨越时空,解疑释惑。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刘秀平

摄影:刘国胜 吴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