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我建设|沪上“白领”返乡,发展家乡有一手

2023-12-05 16:09:28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小杨书记,从大地方回来的,有眼光,有能力,大伙儿都很佩服他。”一提起村里的“当家人”,60多岁的村民杨多顺就频竖大拇指,连连夸赞,“你看看,他才回来两年多,我们村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好样的。”

杨多顺,夏津县新盛店镇毕庄村村民,他夸赞的“当家人”,是他们村党支部书记——杨佳月。

杨佳月在村里干了些什么事,让大伙儿这么夸赞?

事儿还得从2021年年底说起。当时,毕庄村“两委”要换届,在上海从事公司上市辅导工作的杨佳月,接到了镇上相关负责人的电话,邀请他回来担任村支书。“镇上有人才回引政策,我的父母还都在村里,也需要有人照顾,所以我没过多犹豫就答应了。” 杨佳月说。

在外闯荡不易,但回村后的杨佳月发现,毕庄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挑起来更难:村班子涣散、集体账上没有一分钱可用,由于地处黄河故道,村里“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身泥”,给习惯了穿西装皮鞋的杨佳月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现在毕庄村,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一改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身泥”的旧面貌。

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班子缺乏凝聚力、集体和村民手里没有钱。

问题是多年积累形成的,因此破题需要有新招。杨佳月明白,辅导企业上市有流程,村庄发展同样需要有步骤。为此,上任之初,他首先健全了村“两委”班子。接着,重点在增收上寻找突破点。

全村有2000多亩地,以前不种地的村民,大都把地流转给当地的一些承包户,每亩年平均费用仅有300多元,最高不超500元。担任村支书后,杨佳月充分利用自己跟企业接触多的优势,引进了省供发集团,同时将上市企业分红模式引入合作当中。

村民把耕地流转给省供发集团后,日常管理由本村村民负责。流转后的耕地,全部种玉米、小麦,每500亩为一个管理片,每片由一名村民负责管理。该名管理员薪酬组成为“ 30元/亩(一个生产季)基本管理费+超产奖”。超产奖奖励起点为800斤/亩(当季粮食产量,下同),如果亩产在800-900斤,每亩超产奖为10元;如果亩产在900-1000斤,每亩超产奖再增加10元;如果亩产超过1000斤,每亩超产奖再增加10元。总体来算,如果一个管理员,负责片区当季粮食亩产平均超过1000斤,则他的工资收入可达到3万元。

另外,超产奖还跟流转耕地的村民、村集体和省供发集团息息相关。杨佳月介绍,村民将耕地流传给省供发集团基本收入为“800元/亩·年+分红”。其中,每亩超过800斤以上的粮食产量,去除成本后的利润,以3:3:4(流转土地村民、村集体、省供发集团)进行再分配。此办法出台后,当年全村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549亩,2022年达到2112亩。11月30日,杨佳月介绍说,2022年全部生产季结束后,流转耕地的村民,亩收入均超过1100元,村集体收入超过46万元,省供发集团也是收获满满。

杨佳月的专业运作,让多方实现共赢,不仅村民给他竖大拇指,也让村“两委”成员和合作方刮目相看。

村集体有了收入后,杨佳月立马着手改善村里的基础条件。硬化路面、修建文化广场、修缮毕颖之(该村名人)故居、绿化街道等等。昔日的破旧村,今天已是焕然一新。

杨佳月(中)正在查看村文化广场建设情况。

为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2021年,杨佳月通过朋友,引进义乌绢花项目,同时成立专业文化创意公司,带领村民从事绢花加工。由于产品创意独特,2021年,全村绢花销售额超过200万元,2022年销售超过600万元。目前,绢花加工已成为该村村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杨佳月(右)正在村里的仓库内查看绢花的加工质量。

“前段时间,我们已跟上海的一家投资商和北京的一家单位达成合作,由上海投资商投资,北京这家单位出师资,我们村出场地,来共同打造高端研学游项目,项目开春后就能动工,到时候我们村不论硬环境、软实力都会有一个更大的提升。”“领导”家乡发展,杨佳月创意多多、信心满满。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王星 通讯员 董玉龙 霍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