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年钻研时间滴答,百次学习实验,终复刻出故宫宝塔钟
2023-12-01 15:07:37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11月24日,在聊城市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马庄村的小院里,一座流光溢彩的宝塔钟随着民歌《茉莉花》的音乐声,一层层地慢慢升起。“这是我们复刻的故宫九层六角宝塔钟,不含任何电子器件,完全通过发条和机械传动发声、制动。”马先明说。
复刻的故宫九层六角宝塔钟。
马先明是省级非遗项目东昌府铜铸雕刻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从15岁跟着父亲学习并从事铜铸雕刻制作,到现在已40多年了。他跟钟表结缘,是在一次故宫之行。
“9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参观北京故宫博物院钟表馆时,看到了九层六角宝塔钟,这钟厉害的地方在于,它会随着音乐声升降和转动,完全是机械运作的,当时我就被震撼到了。”如今谈起,马先明依然难掩激动,“这座塔钟的主体是铜铸的,我当时就想:能不能复刻九层六角宝塔钟呢?”
回来后,马先明就开始动手收集资料,学习怎么做钟表。他还去收集并修复老钟表,掌握其中的传动数据、传动结构、齿轮转换等,积累经验。
“铜制艺术钟表涉及多门艺术技艺,包括珐琅、美术瓷、彩绘、镶嵌、錾刻、机械传动、音律等。”马先明说,这些他都需要重新学习。
2015年,经过多年积累,马先明根据图片雕刻出了塔钟。“最初,我们只是做了一座跟故宫九层六角宝塔钟外形一样的塔钟,不会升降。”马先明笑言,光开模就用了1年10个月的时间,整个作品共用580个零件,每个零件都是他们手工刻出来然后翻模设计的。
马先明正在制作钟表。
“接着就是思考如何让塔钟动起来,其中遇到困难很多,最大的难点是八音铃《茉莉花》乐曲的制作。要掌握音乐、音铃材质、校音、音梳的制作和机械传动等专业知识才能制作这样一套打铃音乐装置。”马先明说。
单这一套音乐装置,马先明就研究了两年,每个铃铛都要经过打磨,确保它们能发出符合音符的声音。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并结合实践,先用特种铜材铸造音铃,然后调整音铃的高低音,找出音铃调音的规律,经过几百次实验,终于得出了相应参数。
试制的打铃音乐装置。
“这是我们试制的模型,是《茉莉花》的半曲,这些音梳的钢针都是我们手工粘上去的,哪怕差了0.5毫米,打出来的音色就会完全不一样了。”马先明指着一套打铃音乐装置说。
2019年,克服重重难题,马先明终于成功完成了宝塔钟的复刻。“这四年里,基本每天都在遇到问题,不过现在回头看看,这一切都是值得的,现在能做出九层六角宝塔钟的,在世界上都屈指可数。”马先明说。
宝塔钟制作完成后,引发了外界广泛关注,甚至吸引以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为代表的故宫钟表修复技艺培训班的专家们前来考察、交流,复刻的九层六角宝塔钟还被文化部门选中送往国外参展。
如今,马先明成立了团队,先后复刻了海神钟、铜鎏金葫芦转八仙广钟等故宫钟表十几座,其铜铸雕刻作品已远销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明年,我们打算建一个铜铸钟表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铜铸钟表的历史和制作流程,感受铜铸钟表的魅力。”马先明说。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李兆兴 见习记者 周丹阳 通讯员 王忠友 张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