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区行 探振兴⑦|一村红带九村火,人人都过好日子
2023-11-30 15:32:3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迎着冬日暖阳,从临沭县城向西南出发,驱车40分钟左右,便来到了曹庄镇“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区。
近些年,临沭县依托“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区得天独厚的山水风光和红色文化底蕴,发展乡村旅游,并发挥片区内红色古村落——朱村的示范引领作用,实施“一村带九村”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强带弱、先富带共富、整片提升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古村换新颜
引来八方客
从进村的沭河大桥上下来,沿着观光路继续前行,约1公里后驶入岔口。不远处,就能看到一座座青砖灰瓦的明清民居。三三两两的游客,或沿街漫步,或拍照打卡。
朱村中青砖灰瓦的明清民居。(资料图)
“这里就是朱村。”朱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济钦迎面走来,满脸笑容。朱村西倚岌山、东傍沭河,有得天独厚的山水风光。该村还是“红色堡垒村”,坐拥丰富的红色资源,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天优势。
然而劣势也很明显,交通不便。朱村位于县城西南,三条河流经该村,其中最宽的一条是沭河,将村子与县城隔开。“在2020年11月沭河大桥通车之前,村民进县城得多绕20多分钟的车程。”王济钦说。村中的水泥路,承担村民日常出行没问题,但承担旅游观光还是差了点。
2019年,在各级政府推动下,朱村开始新建朱村大桥、沭河东岸滨河大道、7.3公里的朱村沿河路,还完成了两万多平方米的户户通工程,村内道路也从水泥路升级成沥青路。很快,原本偏居一隅的朱村变得四通八达。
交通问题解决后,朱村开始修缮古建筑,走文旅融合的路子。“我们在村民同意的基础上,对部分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让古建筑群重焕光华。”临沭县曹庄镇人大主席朱子说。此外,朱村深挖红色文化资源,不仅修缮了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还以老馆为核心修建了新馆,相继建成了沂蒙支前馆、朱村村史档案馆等5个馆。
2020年,临沭县委、县政府组织建设,中央美院风景设计研究院设计规划,将朱村建设成为鲁南苏北地区集红色研学、旅居度假、文娱休闲、拓展教育、活动策划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研学胜地。
“自打开始建设红色朱村文化旅游项目,村子一年一个样!”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义务讲解员王经臣感叹着村子这几年的变化,“古村落的名声越发响亮,游客也多了起来,最多的一天,接待了7拨游客。”
朱村的夜景。(资料图)
“2023年,朱村预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万元,是10年前的2倍多。”王济钦说。自景区建成投入运营以来,90%的商户经营者是朱村及周边的村民。旅游区的开放为片区群众提供保安、保洁、群众演员等工作岗位500余个。此外,景区还带火了特色农产品,让村民自产的地瓜、花生、核桃、粉条等农产品在家门口卖出了好价钱。
就业有保障
留住追梦人
小乡村蝶变成旅游区,与王济钦一样,片区群众对未来满怀期待。
3年前,陈继华选择回乡就业。他是“好日子”示范区文家埠村村民。目前,他在片区欧拉柳编产业园任营销副总,主要负责柳编产品的网络销售。
“走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在陈继华的记忆中,柳编是母亲手中从未停下的活计,也是补贴家用的重要经济来源。“现在多数的直播带货,都是以清仓和甩卖的形式销售柳编。这其实对整个产业是一种伤害。”陈继华说,“我们要做的是增加它的附加值。产品卖得上价格,才能保证村民靠柳编获得一份不错的收入。”
正在直播带货的陈继华。
可是如何实现呢?对此,陈继华给出了答案:一是让成品造型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公司派老师到村里指导村民编织技法,编后再由公司进行统一的产品包装。二是像家居店一样,还原柳编工艺品的使用场景,直观地展示它的用途。
目前,产业园以“村集体牵头+龙头企业联建+群众参营”的运营模式,带动了片区内1.5万名群众足不出户从事柳编加工,人均年增收达1.4万元,村集体增收80万元。
进入冬月,田间的农活基本结束,可朱村村民王峰却忙坏了。王峰是朱村景区的安保队队长,景区一上午就接待了两拨游客。但他的“累”不是因为服务游客,而是登场演出。“俺们景区的安保队个个都不简单,套上戏服就能唱。”王峰说。
王峰今年60岁,是土生土长的朱村人。他的文化水平不高,却创作排练了《枪声就是命令》《第一碗饺子》《赠锦旗》等多个实景演出剧目。“我这辈子就愿意唱戏,但唱戏养活不了这一大家子人啊。”王峰说,以前农忙的时候他得忙地里的活,农闲的时候要外出打工。在饭碗面前,梦想似乎显得有些奢侈。
“这些年,村里发展旅游,给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村里知道我会唱戏,就让我兼任着红色朱村文化艺术团的团长。”王峰说。每月有了固定的收入,在旅游淡季的时候,他能安心和团里20多个伙计一起创排新剧目。
如今,王峰的剧团不仅在景区演出,还兼顾着村里的村晚、元宵晚会等文艺汇演。“这两年村里的名声越发响亮,连带着我们的名气也是越来越大,现在我们还经常到其他的地市讲朱村故事。”他说。
一村带九村
抱团谋发展
水清、岸绿、景美,漫步在片区中,仿佛置身江南水乡。穿过朱村,继续向西,有块红色牌子特别显眼——马庄。
马庄村的网红打卡点。(资料图)
马庄村是“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区内10个抱团发展的村庄之一。“俺们跟朱村就隔着一条路,平时村民带着自己编的柳编筐去景区卖,一天也不少挣。”马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马玉廷说。朱村的文旅发展,也为马庄村引来了大量的游客。
“好多游客到了村口,一看,啥都没有,转头就走了。”朱村的迅速发展,让马玉廷惭愧不已,“我们不能一直落在后面。可怎么留住游客呢?”
转机发生在2022年春天。“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区党委成立了,它由曹庄镇党委、市派第一书记、10个村居党支部组成。示范区党委整合带动辖区部门站所、“两新”组织、结对共建单位,形成“十村党建联盟”雁阵格局。并聘请浙江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谋划了以朱村示范带头的“一村带九村”结构框架。
马庄村便是这9个村中的一个。自此马玉廷不再愁眉苦脸,而是兴冲冲地忙活在村中的建设工地上。“变化最大的还数贯穿村子东西两侧的河道。以前河里的水还算清,但是河道里长满了野树杂草。3个多月的时间,经过治理,河道变成一道美景了,现在谁来了都夸一句!”马玉廷说。
马庄村长满了野树杂草的河道,如今成了一道风景线。(资料图)
“打造旅游村我们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保留村落的乡土味道、村庄文化更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让寻踪田园的游客驻足在此。”朱子说。
傍晚时分,游客漫步在岸边,河上景色留游人。
马庄村不大,人口也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编柳编。因此按照“一村带九村”的规划,马庄村重点发展特色柳编产业。这两年,柳编产业快速发展,不光是柳编样式和编织技法在快速更新,柳编与木艺、铁艺、布艺等技艺的融合也在不断加强。
为了让村中的妇女多挣钱,妇联部门牵头对接了片区内的欧拉柳编产业园,提供高附加值的柳编订单。此外,村中还利用闲置旧宅院,与柳编产业园共建了“38号院”,园区的老师可在此处传授最新的柳编样式和编织技法。
村企共建的“38号院”。
如今的“好日子”示范区四通八达,风景如画,今年更是入选山东省第二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挥朱村的产业、旅游、品牌等优势,整合周边村居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地方特产等资源,探索整片提升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让‘好日子’变得更好!”朱子说。
记者手记
——乡愁是有引力的
在“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区采访时,记者接触到很多返乡的年轻人。无论是接过爷爷话筒继续讲述朱村故事的王书晴,还是带着新技术、新模式返乡创业的程洪杰,抑或是回家开启直播增加柳编附加值的陈继华……当谈及返乡原因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出了同一个答案——想家。
是这一抹乡愁,让他们带着技术、信息和视野回到家乡。重拾祖辈的乡土记忆,摸索适合本土乡情的全新业态。
“在外面的时候,偶尔听到陌生人一句熟悉的乡音,都会忍不住上去跟人说两句。”外出打工的程洪杰,去过青岛,当过北漂,几经辗转,始终没有稳定下来。漂泊14年后,他决定带着食用菌种植技术返乡创业,目前他的合作社通过电商平台出售菌包,年销售额高达1000万元。
在被问及返乡创业是否是“退而求其次”时,程洪杰回答:“返乡不是逃避城市就业,相反它给了我一个可以试错的平台。”在决定返乡时,他考虑的是成本和收益,人情味十足的关系,还有那些诚实守信的合作种植户,对他来说,家乡就是美好本身,“不是乡村需要我们,是我们需要乡村。”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陈茹 见习记者 衣春悦 通讯员 陈秀焘 陈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