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区行 探振兴⑧|万亩方田麦青青,黄河水乡好“丰”景

2023-11-30 15:18:16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11月16日,初冬的齐河,晴空万里。

齐河县焦庙镇周庄村,德州“粮王”李建国正带领十几名工人给小麦进行冬季除草作业。“前两天刚下了一场雨雪,这是冬小麦除草的最佳时机。”李建国说。

李建国在田里跟记者介绍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的作用。

李建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购买农机,租地种粮,也为村民提供种地服务。30年间,他种地面积从十几亩,到成百上千亩,见证了示范区农田从亩产不到一吨到一吨半的全过程。

李建国除草作业的地方,在齐河县“万亩方田·黄河水乡”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下称“示范区”),位于刘桥镇和焦庙镇,包含西杨村、于屯村、倪辛村周庄村、路庄村、靛池村、西姜村等15个行政村。

实际上,这15个村不仅是示范区的村庄,还是齐河县20万亩粮食绿色优质高产高效(吨半粮)核心区村庄。

小田变大田

老粮仓焕发新活力

走进周庄村,一望无际的农田中,气象监测装置、病虫害测报监测仪器、水肥一体化灌溉管网等现代化农业设施一应俱全。

地头旁的气象监测装置。

周庄村的耕地,一直以来都是远近闻名的“好地”。早在2013年前后,亩产就达到1吨以上。今年,该村小麦亩产达到658公斤,玉米亩产达到860公斤,超过了“吨半粮”产能建设的要求。

什么原因让周庄村粮食亩产增加?李建国说,是种田的理念。

2014年,周庄村就以整村打包的形式,把全村708亩耕地流转给了当地一家名叫齐力新的农业服务公司。也是在同一年,种粮大户李建国加入该企业,成为种植负责人之一,负责包括周庄村在内的4000多亩田地的从种到收。

此后,村里的粮田发生了两个大变化,周庄村党支部书记马希勇都看在眼里。

变化一,“小白龙”变成滴灌带。经镇上协调,村里708亩地大部分已成方连片,小田变成了大田,企业出资铺设了滴灌带。“以前用‘小白龙’浇水,一个人一天浇四五亩;现在打开电磁阀,一个人能浇500亩,省工、省时、省钱。”马希勇说。

变化二,“田管家”指导更精准。镇里成立了专家顾问团,推行“田管家+网格式”社会化服务,每个环节、每块地都有技术要点和专家指导,粮食生产的精细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利用三年时间,齐河创建30万亩粮食绿色优质高产高效(吨半粮)核心区。

“田成方、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再加上做好良种、精耕、镇压、调肥,这样高产就跑不了。”李建国说,流转托管地块规模作业可降低生产成本10%,通过订单销售粮食售价每斤上涨0.2元左右,可增加收入2%至8%,“一降一增”亩产增效达10%以上。

就近烘干保存

损耗低于0.9%

为完善“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齐河县积极培育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建立供种、种植、收获、仓储、加工、销售全链条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推动农业“接二连三”。

每年的收获季,种粮户最怕的就是连阴雨天气。今年,齐河县刘桥镇西杨村的种粮大户李仁新就气定神闲。“玉米收割后,直接从地头拉到服务中心,十多分钟就到了,方便得很。”

李仁新流转的40多亩土地位于示范区内,以前每到农忙时节,他最头疼的事就是晒粮食。“遇上阴雨天粮食没法晾晒很容易霉变,卖不上价,一年就白忙活了。”李仁新说,现在玉米收下来就近烘干就地储存,不仅省时省力,粮食的品质也有了保障。

去年,齐河国有企业齐源集团投资5亿元,在15个乡镇建设16处粮食服务中心,实现了烘干仓储设施乡镇全覆盖。今年,16处粮食服务中心全部对农业企业、农户等开放,提供收购及代烘代储服务。

齐源集团投资5亿元,在15个乡镇建设了16处粮食服务中心。

“以16处粮食服务中心为基础,加上国有、民营粮食收购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目前全县粮食收购点累计110余个,群众5公里内可到达烘干点、3公里内可到达售粮点。”齐河县粮食安全保障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明介绍,“10月份以来,我们积极引导、监督各主体收购秋粮。截至10月底,全县秋粮累计收购71729吨。”

齐河建设粮食烘干仓储指挥中心,建立“云端”预警机制,对16处粮食服务中心内的粮仓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监测。“公司创新应用‘物联网+智能化’储粮技术。粮仓内布控多个传感器实时监测仓内湿度、温度、水分、害虫等参数,粮食入库、储存、出库全环节智能化作业,粮食保管损耗低于0.9%。”齐河县齐源绿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粮仓运营部主任赵京说。

齐河县建设的粮食烘干仓储指挥中心。

近年来,齐河全链条协同发力,“产购储加销”等环节有机融合、有效衔接。组建150人的农技专家队伍,常态化开展节约用种、田间管理等培训,全县粮食出苗率达到85%。全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粮食产后服务组织2800余家,农业机械保有量7.7万台套,实现规模化、组织化机收,小麦、玉米收获环节损失率分别降至0.79%和1.41%,分别低于国家标准1.2和2个百分点。

科技助力

“吨半粮”再突破

前不久,中国农业大学山东齐河科技小院启动仪式在齐河县焦庙镇举行。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院长高旺盛、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赵海军等30余名专家入驻。

“齐河科技小院是全国首个以‘超高产’研究为目的的科技小院,由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德州市农科院、齐河县人民政府和山东省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五方共建。”焦庙镇党委书记孙旭东说,科技小院的成立将为焦庙镇乃至整个齐河县“吨半粮”创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齐河科技小院。

在焦庙镇赵官屯村,当地政府为科技小院安排的225亩试验示范基地绿意盎然,很快这里将会给示范区的村庄“打个样”。胡一民是入驻齐河科技小院的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之一,以后的多数时间,他将在这片地里度过。“来到科技小院后,要和乡镇干部、涉农企业、农户等各种群体打交道,破解各种难题,有时还要为前来考察的人群进行讲解,对我来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提升。”胡一民说。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胡一民在试验示范田。

良种是推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的关键。今年5月,在齐河召开的科产教融合与小麦产业发展推进会上,来自全国小麦产业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以及12家小麦种业央企强企代表齐聚一堂,在交流碰撞中点燃创新的火花。

在本次推进会上,山东农业大学德州(齐河)小麦产业研究院正式亮相。研究院将汇聚小麦产业领域优势条件,组建起院士领衔、梯次分明、规模庞大的研发团队。目前已明确重要性状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育种技术创新、绿色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等7个主攻方向。

山东农大小麦产业研究院为何落地齐河?答案在齐河示范区的高标准农田里。

中国农业大学山东齐河超高产种植制度科技小院试验示范基地。

“未来研究院将聚焦小麦产业重大科学问题和产业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致力于破解粮食增产瓶颈、推进粮食高产稳产。”孙旭东说。

沃野千里,“丰”景无限。眼下,黄河岸边越冬前的麦苗正绿,站在满是生机和希望的土地上,齐河示范区里正上演着丰收故事。

记者手记

——丰收底气哪里来

不到示范区,很难想象齐河的农业有多么的“高大上”。

行走在这片田野上,常常能看到高大的储粮仓矗立在一处空地上,每个粮仓都连接着高耸的烘干塔;高标准农田里安上了“智慧大脑”,“人在干、云在转、数在算”。世界500强雅培集团、新加坡丰树集团等强企名企相继落地,全县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150家,食品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到了示范区,才知道齐河的农业支持多么“接地气”。

措施“接地气”,丰收有底气。该县财政每年用于粮食生产的投入超过1亿元,仅统一供种的补贴,每年就超过1000万元,且已经连续发放了16年;2022年,齐河实现20万亩集中连片“吨半粮”生产能力,亩产1546.33公斤;设立四级书记“指挥田”13万亩以及国内第一个县级粮食生产标准……

齐河县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今年,该县在20万亩“吨半粮田”的基础上,争取30万亩核心区全部实现“吨半粮田”。

从企业托管集约化经营,到政府进行统一管理但土地仍是各家各户种植,农业多种形态,在这里可以得到许多借鉴和启发。

未来谁来种田?未来农业是什么样?在齐河县示范区,记者看到了无限可能。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 刘雯 通讯员 王传栋 肖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