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杨柳雪镇这个园子首批“鱼菜菌”开售了

2023-11-28 09:41:1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扫二维码下单,当天送达!”

“彩虹鲷已经准备好,马上发货!”11月26日一大早,在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今年新建的智慧循环生态农业产业园的大棚里,项目销售经理黄春菲现场一边指挥工人打包派送新鲜的鱼和菜,一边还不忘回复顾客微信群里热闹的购买消息。

智慧循环生态农业产业园的工作人员正在捕鱼。

走进智慧循环生态农业产业园,可以清晰地看到鱼池里挤满了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为方便捕捞,水位较养殖时也低了很多,工作人员熟练的用渔网捕捉、称重,将充氧袋灌水,然后装鱼、封口,一气呵成,最后再往包装袋上冲一点空气,鱼在充氧袋里可以保存一天有余……这样,一条条鲟龙鱼、罗非鱼、彩虹鲷就打包好了,黄春菲把照片发到直播群里,顾客们纷纷点赞。同时,在封装区,工作人员把种植的新鲜的叶菜和蘑菇进行精心包装,也忙得不亦乐乎。

历经5个月时间,滨城区杨柳雪镇投资建设的智慧循环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迎来收获季,大棚内的首网鱼、首批青菜、首批蘑菇,正式面向市场销售,这也标志着“鱼菜菌”试种试养取得阶段性成功。

位于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的智慧循环生态农业产业园(无人机拍摄)

杨柳雪镇智慧循环生态农业产业园坐落于杨柳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内,项目已累计投资1920万元,一期建设占地约48亩,主要建设鱼菜菌共生标准化基地,建有66米蔬菜温室4栋、34米蔬菜温室12栋、82米鱼池温室3栋。鱼菜菌共生标准化基地,顾名思义,该基地可生产多种“鱼、菜、菌”产品,其中鱼养在网箱里、蔬菜种在鹅卵石上、食用菌种在套棚间,鱼棚与菜棚间以地下管道相连,养鱼的水携带鱼的排泄物进入菜棚,经过鹅卵石上硝化细菌分解,变为可供蔬菜吸收的养料,水经过净化过滤后再回到鱼池,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食用菌所种植的套棚,是在蔬菜棚的背阴面,既满足食用菌阴面养殖的需要,又能够给菜棚提供保暖,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让“背阴区”也有了收益。

智慧循环生态农业产业园的工作人员正在分拣、包装刚收获的蔬菜。

该项目于今年5月开始建设,9月底建成并开始对“鱼菜”循环系统的试养试种,罗非鱼、彩虹鲷、鲟龙鱼、清江鱼等品种相继投养,山芹、鸡毛菜相继种植,背阴面的套棚也养上了食用蘑菇…

目前,经种养的“鱼、菜、菌”产品已经达到了上市的标准。

“经近两个月的调试,鱼菜循环系统已经从调试阶段顺利进入运行阶段,前期用于试养试种的鱼和菜也进入了收获阶段!”项目运行经理张登坤介绍道,“项目正式达产后,鱼菜共生项目的大棚种养品类将更加丰富,既可种植生菜、冰菜等40多个蔬菜品种,也可养殖鲈鱼、嘎鱼(黄颡鱼)等20多个食用鱼及观赏鱼品种,养鱼的密度也将大大提高。以一个“鱼菜菌共生”模块计算,一年养1到2茬鱼,3到4茬菜,2茬左右食用菌,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0余万元、利润11万元。”

产品一经面市,其绿色健康的品质受到了诸多顾客的青睐。“鱼菜共生技术能避免传统化肥农药使用过度造成的土壤板结、激素刺激等副作用”张登坤聊到产品优势时说道,“整个生产过程能达成零土壤、零化肥、零农药、零营养液、零排放、零污染等‘六零标准’,生产出的蔬菜色泽品相好口感佳,鱼类肉质细腻味道鲜美。”

据了解,该项目产品除了鲜美的绿色健康味道,还带着浓浓的科技味道。园区配套集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于一体的数字平台,开展种养全流程监控、病虫害智能化识别和数字化防控,充分融合了科技与现代的设计。

项目作为杨柳雪镇“共富合伙人”示范项目之一,多个村庄共同参与投资,预计年增加村集体收入80余万元。此外,鱼菜菌共生项目既实现了种菜阶段的绿色有机,又实现了鱼类养殖的科学用水,较传统养鱼可节约水资源90%以上,一水多用,开创了智慧循环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同时,项目还建设了用于研学的观光棚,下一步,将布局“渔游盛景”等系列网红打卡地,建立科技展览、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科研阵地,并开展农技培训、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等,打造成农旅科技融合的综合实训基地。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通讯员 尹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