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新语|“禁止私熏腊肉”?对待“烟火气”,慎用“一刀切”

2023-11-27 16:55:5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近日,四川某地出台规定,禁止城区内私自熏制腊肉、腊肠等腊制品,如果居民要熏制,需要到指定的集中熏制点。规定一出,引起当地居民和舆论广泛关注。随后,当地有关部门又发布相关致歉声明。

这件事暴露出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一些地方政策的出台存在的惯性思维和随意性,事前,缺少调查研究、听取民声民意、相关论证等环节,事后,朝令夕改,导致相关法规缺少严肃性。

在四川当地,冬季熏制腊肉腊肠,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生活习俗。据了解,当地禁止居民零散熏制腊肉的主要原因,是提升空气质量。诚然,改善空气质量,关系居民身心健康。但是,熏制腊肉与提升空气质量到底有多大直接相关,还需要更多有说服力的科学论证和数据。

此外,在环保与民生之间,必须取得有效的平衡,不能“禁止”了事,也不能简单指定“集中熏制点”了事。相关部门应该在改进传统熏制工艺,加装烟尘净化装置等方面多下功夫。

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有些地方存在误区,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疏导、引导,而是简单粗暴的“一刀切”“一杆子打倒一片”。其实,这就是社会治理思维的惰性,如果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还会形成惯性。

与上述事件类似,前几年,一些地方曾以改善大气质量的名义,查封农村灶台,禁止农民烧柴做饭。对这种极端做法,很多专家指出,农村千百年一直以柴草为主要燃料,雾霾等空气污染加重只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农民生火做饭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需要科学论证,不能盲目出台措施,影响基本民生。

还有的地方,为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专门出台规定,禁止农民散养畜禽,所有养殖必须进养殖区。这种禁养规定让农民产生很多意见。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乡野的炊烟、散养的畜禽,都是乡村特有的印记,也是农耕文化和乡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发展进步,这些印记会逐步减少,是大势所趋。但是,如果过多追求整齐划一而“一刀切”,就是懒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地域广阔,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形成了独特的“烟火气”。“烟火气”包含了发展经济,传承文化的诸多密码。只有升腾更多的人间“烟火气”,社会治理的相关举措才能更接地气。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评论员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