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不冻地,惊蛰不开地”啥意思?是个暖冬?

2023-11-20 15:28:27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小雪不冻地,惊蛰不开地

这句农谚是说,如果到小雪节气的时候,土地还没有出现封冻的情况,那么到来年惊蛰之际,土地很有可能还处于封冻状态,没有完全解冻。

实际上,这句农谚暗示了两种气候特征,就是“暖冬”“倒春寒”

俗话说,小雪封地,大雪封河,一般来说,到了小雪节气,大地会逐渐封冻,而如果此时气温还比较高,春季出现倒春寒的几率就会增加,从而会影响庄稼的生长。在古人看来,本该寒冷的冬天不冷,会对农作物生长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进而影响一年的收成,有可能会出现“该冷不冷,难成年景”的情况。从科学角度看,低温可以冻死土壤中的害虫及其虫卵,也有利于土地的休眠和养分的积累,为来年春耕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春天本该回暖的季节,如果气温仍然很低,那么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甚至会冻坏庄稼。

对于农民来说,如果遇到这种天气, 要做好相应准备。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

俗话说“冬天耕地好处多,除虫晒垡蓄雨雪”。这句农谚告诉大家立冬前犁地是最好的,立冬后次之,立春后犁地费力且不讨好。

为什么要在立冬前进行翻土耕作呢?立冬之前,气温相对暖和,阳光较为充足。立冬前犁地,一是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正所谓“冬天把田翻,害虫命归天”。冬季,害虫正处于冬眠期,此时犁地有利于减轻和抑制病虫害。二是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蓄水保肥能力,对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有重要作用。

而立冬、立春之后,犁地作业强度大、阻力大,不再是犁地的好时机。

虽然,在现在的农业生产中,大多数情况下是机械化作业,但同样会受到气候、节气等因素的制约。农时,仍是农业生产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