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发布
2023-11-08 09:10:19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11月7日上午,第五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上,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党委书记、中国农民体育协会秘书长刘明国发布了《2023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报告指出,2022年国家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共培养高素质农民75.39万人,高素质农民队伍结构持续改善。
发展报告全面反映了当前我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总体基本状况,总结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成效,测算了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为各地各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参考借鉴,为有关单位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数据依据。
据悉,为全面反映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情况,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组织编写了《2023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总结了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情况,对全国30个省、163个区县、近万名高素质农民开展问卷调查,掌握了2022年高素质农民发展基本情况,重点测算了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研究提出了促进高素质农民发展的对策建议。
刘明国发布《2023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
刘明国表示,总体来看,2022年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和高素质农民发展呈现八个特点。
一是高素质农民培育成效显著。2022年国家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共培养高素质农民75.39万人。面向广大农民积极开展农业农村科技普及和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升农民素质素养。云上智农APP高素质农民注册用户超过700万人,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辐射超1.85亿人次。
二是农民职业教育积极推进。2022年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启动实施首届涉农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名课名师”资助项目,发布了100组“名课名师”。全国涉农职业院校通过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学标准、创新培养模式,积极促进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需求有机衔接。全国农广校2022年农民中职教育招生4.1万人,在校生6.5万人。
三是高素质农民发展态势良好。2023年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为0.5228,相比于2022年上升了2.99%。以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时间节点建立理想值,2023年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得分为72.19分。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发展指数领先,西部地区居中,东北地区相对滞后。发展指数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河南省、上海市。
四是高素质农民队伍结构持续改善。高素质农民队伍相对年轻,平均年龄为45岁。高素质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0.6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1.95%。高素质农民职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获得农民技术人员职称、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分别比2021年提高了6.64个百分点、3.46个百分点。高素质农民新生力量充足,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新生力量加入高素质农民队伍,占比达49.25%。
刘明国发布《2023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
五是高素质农民产业水平保持稳定。大部分高素质农民从事传统的种养业,其中20.86%的高素质农民从事休闲业、社会化服务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59.79%的高素质农民为规模农业经营户,平均土地经营面积为167亩。50.37%的高素质农民实现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生产。52.35%的高素质农民通过加入合作社或与农业企业建立生产经营关系提升组织化程度。
六是高素质农民收入水平有所降低。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2022年高素质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均纯收入为3.27万元,较2021年有所下降。尽管如此,该收入仍然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万元)的1.62倍。
七是高素质农民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71.76%的高素质农民对周边农户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比2021年增加了6.72个百分点,主要是为周边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农产品。24.99%的高素质农民获得县级及以上荣誉或奖励,比2021年提高了2.01个百分点。15.98%的高素质农民担任村干部,4.96%的担任县级以上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
八是高素质农民发展环境仍需优化。农民教育培训和高素质农民发展中依然存在薄弱环节,如基层普遍存在培训对象重合、内容交叉等问题;农民职业教育仍难以享受国家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助学政策政策;不同区域高素质农民发展存在一定差异;高素质农民在获得贷款、购买农业保险、享受城镇社保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为此,我们建议,在中央方针政策指引下,政府要强化农业农村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强化部门间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整合,建立多部门一体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的工作机制;将农民纳入国家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助学政策范围内,为农民提供从培训到中高职及以上的终身教育途径。”刘明国说。
他还表示,强化地域间高素质农民培育分类指导,持续提升培育供给能力;谋划实施农民素质素养提升工程,建立农民多层次培训途径和金字塔型人才梯次结构;从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信贷担保、金融保险等方面,加大对高素质农民的支持扶持力度;建立高素质农民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有机衔接的保障机制,不断优化高素质农民发展环境。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刘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