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时代楷模|“一定要造出中国人的高速列车” ——梁建英的创新故事(上)

2023-09-21 09:40:5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梁建英(右二)与同事在工作中。(□记者 赵琳 报道)

□ 本报记者 赵琳

9月7日,中国、印尼合作建设的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开通试运行,两地间通行时间由3.5小时压缩至40分钟。这是中国高铁首次“整体出口”项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造的力量,“中国高铁”这张名片更加闪亮。

这背后,有一位女性的身影,她就是梁建英——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高铁列车技术专家,中国高速列车整车研制、系统集成创新领域的技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

铁路工人的女儿

梁建英是铁路工人的女儿,她的家距离火车站直线距离仅两三百米。小时候,她爱看车头喷出的机烟,爱听车轮转动的轰鸣。1991年,在老师和家人的支持下,梁建英报考了上海铁道学院的电气工程专业,从吉林到上海,踏上了求学的火车。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铁路还处在“绿皮车”时代,列车最高运营速度不超过120km/h,平均时速只有48公里。往返吉林、上海,加上中途转车,全程需50多个小时。

买票也成了难题。一次寒假回家,梁建英彻夜等在车站排队买票,等排到她时,却被告知坐票售罄,只能买站票。

最困难的事还是“上车”,梁建英用“震撼”来形容。火车刚一停靠,涌入的旅客便围住车厢的进出口,梁建英被硬生生“挤”进了车厢,她和其他只有站票的乘客一样,自觉地寻到车厢连接处,或站或坐,就这样将就一路。

拥挤的车厢、憋闷的空气、混杂的气味、隆隆的噪音……儿时的想象和成年后的体验形成了巨大落差,这让在铁道学院求学的梁建英陷入了深思:能不能设计一种火车,既能让人们得体乘车,又能快速、舒适地到达目的地?

当时,发达国家已经设计出了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列车。这样的差距追赶起来,难如登天。

但梁建英就是那个敢于登天的姑娘。她下定决心,“一定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高速列车!”

“这个小姑娘不一般”

9月初的一天,记者从济南出发,乘坐梁建英主持设计的复兴号高铁列车,经过1小时24分抵达青岛,在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见到了她。她留着齐耳的短发,发鬓斑白,眼神平淡而柔和。

“说话很干脆,干活麻利。”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于延尊记得20多年前,梁建英刚毕业入厂时给他留下的印象。“刚工作没多久,她就和电气组的同事就技术问题争论起来了,当时就感觉,这个小姑娘不一般。”

1995年,23岁的梁建英从上海铁道学院毕业,来到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成为一名电气系统设计技术员。在此后的工作中,于延尊逐渐看到了梁建英的天赋和努力。他说梁建英“很多思路都很独到”,“一般的设计师从毕业到能独立设计整车的电气原理图,至少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而她仅用了短短3年”。

梁建英身上有一股劲儿。刚工作时,员工都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每天扫描旧图纸、存档归案、看各种列车产品说明书……琐碎单调的事务,都被她安排得井井有条。一本列车产品说明书有600多页,她几乎每天下班都看,看累了才睡觉。

对她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梁建英在大学里的专业是电气工程,但车的每一处,她都想要熟悉:车体、设备、排水、电器、车内、转向架……直到掌握整辆列车的奥秘,了解每处细节。有一段时间,她每天都上公司安排的英语培训课。

在成长的过程中,梁建英没有忘记“造车”的梦想。从1997年到2006年,我国高速列车进行了五次大提速,但对比发达国家时速300公里的高速列车依然落后。无形的压力和紧迫感横亘在每一个铁路人的心头,也影响着梁建英。

2004年,我国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开始引进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外高速列车技术,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引进时速200公里高铁列车,开始进行高铁列车的引进和消化吸收。

2006年,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启动时速300公里高速动车组设计工作,我国自主研发高速动车组的序幕就此拉开。当时34岁的梁建英被委任为主任设计师,这是她第一次带领团队设计完全自主创新的高速列车。

十几年过去,实现“造车”的梦,仿佛终于近在咫尺。

“必须让自己成为巨人才行”

“巨人的肩膀”并不好站。从时速200公里到300公里,速度提升的背后,是无数道需要跨越的高难度技术门槛。

还没开始,梁建英和同事们就遇到了第一道难题。外国合作方只说每个步骤怎么做,绝口不提背后的原理。大家意识到,“虽然我们国家高速列车是技术引进的,实际上我们引进的只是一套图纸。”

“必须让自己成为巨人才行!”此时的梁建英,经过学习积累,变得更加冷静。

高铁动车组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光零件就有50多万个,需要设计的图纸有上万张。如何吃透这几十万个零部件参数背后的原理以及组装效果?

为了把握每一个细节,梁建英和团队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探索。他们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按照中国线路特点进行了改进,重新匹配了轮轨关系、弓网关系,提升了乘坐舒适性;还突破了复杂地质和气候条件、高密度、隧道及明线交汇等带来的诸多技术挑战。

2007年12月,国内首列时速300-350公里的动车组成功问世,更让“中国高铁”享誉世界。

前进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住。2010年,由梁建英主持研发的和谐号CRH380A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先导段跑出时速486.1公里,创造了世界铁路纯商业运营车辆试验的最高速。2016年,主持研发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以时速350公里运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广袤的国土、巨大的客流量、复杂的地貌、国家的支持,你不做成世界最快最好,对不起这个国家和时代。”梁建英动情地说。

聆听从跟跑到领跑的故事

——“齐鲁时代楷模”梁建英发布仪式侧记

□ 本报记者 张春宇

现在,提起中国高铁,人们往往会想到用舒适、快速、世界领先种种词汇去形容。无数铁路人的汗水和努力,让中国高铁几十年间从无到有、从大到强的奇迹成为现实。

9月20日,“齐鲁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举行,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梁建英被授予“齐鲁时代楷模”称号。这位中国高速列车整车研制、系统集成创新领域的技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正是中国高铁从“跟跑”到“领跑”故事中的主角之一。

发布现场,一条伸向远方的铁道从大屏幕中显现,展现了梁建英的“铁路梦”。从儿时与火车结下不解之缘,到大学选择上海铁道学院,从感受老式火车逼仄的乘车体验,到立下“设计出快速、舒适到达目的地的火车”的目标,舞台上,以时间为轴,场景不断变化,演员们演绎了梁建英的心路历程。1995年,梁建英到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工作,23岁的她,正式踏上了追梦之旅。

2006年,中车四方启动时速300公里高速动车组设计工作,34岁的梁建英被委任为主任设计师。研发的两年间,梁建英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少了对女儿的陪伴,但当她主持研发的动车组正式运营时,女儿指着电视上飞驰而过的高铁,大喊“是妈妈的车!”那一刻,她既愧疚,又自豪:“家庭和工作难以平衡,但我想,母亲身体力行为女儿做出榜样,不会比时刻陪伴要差。”

2008年,和谐号CRH380A高速动车组开始研发,梁建英再次担任主任设计师。40℃高温的车厢、零下20℃的雪地,高寒高冷、高湿高热的极限环境……为了取得精确的参数,梁建英和团队无一不往。2010年12月,和谐号CRH380A高速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上跑出了时速486.1公里,“中国速度”震惊世界。2013年,梁建英及团队研发的“复兴号”列车整车阻力比“和谐号”降低了12%,噪音降低了4—6分贝,平稳性能指标达到优级。

“梁总与设计团队的同事常常为了一个方案、一个试验结果通宵达旦,直到做出方案可行的图纸。”发布仪式现场,作为同事,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工程中心党委书记张安,为梁建英和团队的工作态度竖起大拇指。50多岁的动车司机薛军亲历了中国铁路从蒸汽机车到中国标准化动车组的发展历程,担当了复兴号京沪高铁首发任务的他在现场动情地说:“非常感谢梁总的设计,让我拥有了这么舒适的工作环境。”

随着车型的一代代更新,人们的出行也越来越便捷、舒适、安全,发布仪式大屏上显示了网友们发来的对比图合集及留言。为了这些美好故事能够不断延续,梁建英和团队再度启程,向时速600公里进发。2021年7月,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

高速磁浮列车究竟有多优秀?跟随视频里记者的脚步,观众“走进”国创中心磁浮列车研发基地磁浮列车内部,感受了全自动驾驶系统、车窗电子调光等“黑科技”。在观众们对高速磁浮列车的期待与好奇中,梁建英伴随着热烈的掌声走到了发布台上。

“梁总,高速磁浮列车这么大的体积,是不是辐射也很大啊?”“浮起来的列车对乘客体重和行李重量是不是有特殊要求?电力如何保障?安全性怎么样?”面对现场观众热情的提问,梁建英一一作出解答。在被问到“随着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未来有什么样的美好愿景”时,梁建英认真地说:“我们这个行业的每一个人对高速列车都是有梦想的,我们都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知识、智慧投入这个事业之中,用自己的双手设计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高速列车。这是每一个轨道交通装备设计师的梦想,也一定能成为推动我们实现强国梦的动力。”

作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忠实践行者,梁建英是立足本职、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优秀代表,充分彰显了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责任担当,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开拓精神。发布式最后,梁建英获颁“齐鲁时代楷模”奖杯和证书,“楷模之光”被点亮,全省16市的地标大屏灯光同步点亮,共同向“中国速度”的开拓者们致敬。

■短评

创新无畏勇探索

□ 赵琳

梁建英多年来坚守科研一线,带领团队掌握高速动车组关键核心技术,设计制造中国人自己的高速列车,助力中国高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发展,以生动实践诠释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胸怀“国之大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梁建英带领团队坚持奋战一线,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用“从0到1”的原创突破,为中国高速列车从无到有、领跑世界作出卓越贡献。

勇于攻坚克难。当今世界,关键核心技术就是国之重器。梁建英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学习中迅速成才,在艰难的科研探索中开疆拓土,在时不我待的竞争中勇往直前,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攻关,生动诠释了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无畏。

心系民之福祉。梁建英立足本职、创新为民,为了降低几分贝的噪音,为了插座的位置、挂钩的角度,她带领团队反复试验,只为试出最佳方案,改善乘车体验,让广大群众出行更加舒适便利安全。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新时代,呼唤更多像梁建英一样的国之栋梁,呼唤广大干部群众向梁建英一样踔厉奋发,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