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好戏|放下锄头,农田中走出一位女画师

2023-09-20 15:04:0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原先以为只有紧握锄头,才能有收入。如今拿起画笔就能挣钱。”这是巨野县2万余位农民从事书画工作后,打破的认知闭环。1971年出生的徐凤秋是其中一个代表。

农田中走出的女画师——徐凤秋。

20世纪90年代前,徐凤秋从未接触过工笔画,作为一位农家妇女,她多数的时间都在忙农活,带孩子。一个偶然的契机,徐凤秋得知县城一家出口屏风的美术公司招学徒,教工笔画。“我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喜欢在家描描画画。结婚后有了孩子,没工夫画,就放一边了。”徐凤秋说。看到招聘后,她便有了系统学习绘画的想法。

徐凤秋的工笔绘画作品。

在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徐凤秋搁下锄头、拿起画笔的决定。“在他们的认知里,农民得把地种好,媳妇要把孩子看好。做没有工资的学徒工不说,还是去学的画画?”可徐凤秋不这么认为。

学画的地方在县城,离家30多里地,徐凤秋只能趁周末休息时回家。“那时孩子才五六岁。每次走,他都拽着我的衣服不松手。有一次他偷跑出来,跟了我六七里,我折回去送他,这一道他搂着我的脖子小声商量说‘妈妈把我带去吧,我听话。’听了这句话,我当时心都要碎了,想着要不算了。但我爱人说:‘人得有思想,按自己认为正确的路走,家里有我呢。’”徐凤秋提及往事仍有些哽咽。

周六上午回,周日下午走,就这样徐凤秋扛过了两年学徒生涯。1995年底,她正式被公司聘为画师,拿到了用画笔赚的第一笔工资,150元钱。“我现在回想起第一次领工资的时候,手还是止不住地抖。”她说。早上6点练画,晚上0点睡觉,徐凤秋一干就是3年。

但好景不长,1998年,公司经营不善,破产倒闭,徐凤秋回了老家。

起初的9名学员,有6位已是省美术协会成员。徐凤秋为后排右三。

“回家后除了忙农活、看孩子,多数的时间还是在画画。”徐凤来说。她的经历,让很多村民意识到,可能画画真的是一条出路。不少村民慕名而来,想将家中辍学的女孩送来学画。徐凤秋来者不拒、分文不取,把自家的四间瓦房当作培训班,免费教村民工笔画。

鲁西书画院第一次挂牌时,徐凤秋(左二)与丈夫的合照。

学生越来越多,作品愈加成熟,徐凤秋开始思考她们的生存问题。“我们都来自农村家庭,学画不单是为了艺术,而是想靠这门技术谋生。”徐凤秋和丈夫背着画卷,去县城书画店挨家挨户的推销。

2003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徐凤秋办起了鲁西书画院。为扩大画院知名度并打开市场销路,夫妻二人又背起画卷,去北京、济南、郑州、南京等全国各大城市的展览会、博览会、文化市场展示学生作品,争取同行认可。

徐凤秋在指导学员绘画技巧。

成立至今,鲁西书画院共培训6000多人,其中残障人士有100多位。“无论是农民、下岗工人,还是待就业的大学生,只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勤加练习,都可以拥有一份足以养家的经济收入。”徐凤秋说。如今,出自鲁西书画院农民画师之手的作品,已经覆盖全国各大城市。成熟的画师平均月收入3000元至5000元,远高于当地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的平均水平。

巨野县书画院院长程军伟说,巨野县目前拥有1个县级农民绘画基地(巨野县书画院)、8个绘画专业镇、50个专业村、49家基层画院、160余家书画培训机构;全县从事书画创作、销售、装裱、培训等相关产业人员达2万余人,其中,农民画师10000余人。画师的作品价格从千元到万元不等,普通画师的年收入三四万元,高级别画师的年收入达到几十万元,有的高达上百万元。

徐凤秋工笔牡丹画。

如今,巨野县年创作绘画作品超120万幅。其中工笔牡丹画占据全国文化市场的八成。画师们创作的《花开盛世》《锦绣春光》《盛世长虹》等先后亮相上合青岛峰会、中国进口博览会、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巨野工笔牡丹画作为第五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成为山东特色文化的一张名片。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报记者 陈茹 通讯员 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