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报纸头条|要美出特色,更要美得长久
2023-09-19 15:47:32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启动,通过三年的工作,各地均取得显著实效。2021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正式启动,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启了新的篇章。围绕工作进一步提档升级,我省各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何创新,进展如何?日前记者就此问题深入多地进行了采访。
就地想办法
难点变亮点
一畦畦小葱郁郁葱葱,一棵棵西红柿生机勃勃。走进商河县韩庙镇店子村,街道两旁绿意盈盈。
“好多村子人居环境治理搞绿化,又是买树,又是买花,栽上种上还得找人来打理。我们村没有这么干,村里统一规划,家家门口都建成了规格统一的菜园子,交由各户种植管理。”店子村党支部书记薛大龙告诉记者,店子村是因3D彩绘新兴的旅游村,只要村民不种搭架子的作物,遮挡墙上的彩绘,种什么由个人。
店子村的门前绿化区成了小菜园,被村民们打理得郁郁葱葱。
“我们村是新发展起来的旅游村,村集体经济还很薄弱,绿化区变成小菜园,村里省下了绿化管理费,村民则有了瓜菜吃。”薛大龙说,“别看菜园不大,产量不小,不少村民吃不了还往外卖,很受游客欢迎。”
有菜吃,能创收,村民管理起来更上心了。
巧变通,让店子村解决了资金短缺、门前绿化谁来搞的问题。胶州市里岔镇肖家村的巧思妙想,也解决了环境整治路上的大难题。
“我们村东西各400多米,主要道路两侧线杆特别多。这些线杆都有用处,挪又挪不了,但灰不溜秋,脏乎乎的影响村容。”肖家村网格书记肖政委说。
挪不走,怎么办?经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多次讨论,做出决定,线杆统一喷彩漆,挂上中国结、红灯笼,环境治理难点一下变成了村庄亮点。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多且复杂,就看会不会想办法。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一直是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重点。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通过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这些令人头疼的整治难点,纷纷变身当地的美丽景点。
在潍坊市峡山区郑公街道,曾经令当地居民避而远之、堆满垃圾的废弃湾塘,经过开挖整治,大变模样,水面上的小叶浮萍一片翠绿,湾塘四周的石楠等绿植整齐排列,成了居民最爱去的地方;去年春天,乐陵市丁坞镇杨盘行政村城后贾自然村村东头的臭坑塘,经过清挖整治,塘内种藕养鱼虾,塘边种花栽树搞绿化,变成了群众喜欢的口袋公园……
据了解,我省以打造“秀水乡村”品牌为抓手,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已有约2.97万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到42.46%;已排查出的1398个农村黑臭水体已完成治理1000个。
借力生态美
带来产业兴
人居环境整治,存在花钱多,挣钱少的问题。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村庄借力人居环境整治,发展乡村产业,将生态美变为产业兴,实现了集体经济增收,村民致富,增强了村庄、村民自觉维护人居环境的动力。
赶上假期,滕州市东郭镇小党山村就特别热闹,进村的游客一拨接着一拨。
“咱这贯穿全村的葡萄长廊,利用老旧闲置房屋改造的民俗馆、非遗馆等展馆,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游玩。”小党山村党支部书记贺兴伟说,“真想不到,通过环境整治,我们村也能端上旅游饭碗。”
2021年,小党山村进行环境整治,建成一条贯穿全村的葡萄长廊。“咱这条葡萄长廊总长4480米,从村口一直建到村里各条街巷,家家门前有葡萄,户户靠此有收益。”村党支部书记贺兴伟介绍,目前,长廊共栽有早中晚熟9个品种的葡萄,每年从6月中旬到9月底,村里都有葡萄成熟,可供采摘。为了方便管理,村里和村民签订了协议。各家门前的葡萄由村民看管,采摘收益集体、个人五五分。去年,村里的葡萄开始大量挂果,仅葡萄采摘这一项,村集体就有了十多万元的收入。
滕州市东郭镇小党山村的葡萄长廊串起村庄大街小巷。(资料图)
“集体有了收入,人居环境治理也有了资金支持,形成了良性循环。”贺兴伟说。
借力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新的产业,不止小党山村一家。
日前,安丘市大汶河旅游发展中心西许戈村西侧的“荷塘月色”景观打造完毕,而在此之前,这里是一处杂草丛生的废弃砖窑场。
近年来,西许戈村依托近千亩老梨树,主打春天赏花和采摘游,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旅游专业村,并入选省级景区化村庄。
“梨花节和果品采摘比较单一,连续办了几年,对游客没了吸引力。”西许戈村党支部副书记马志海说,“从去年起,我们利用村里的旧窑场和坑塘等,开始打造青云农场项目,除了荷塘,还有农耕文化研学、城市菜园、田园餐厅等多个版块。现在,到我们村一年四季都有可玩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
“集体有了收入,人居环境治理才有资金支持,才能做得更好。村民有收益,才会更加自觉地维护环境。”采访中,不少村庄管理者如是说。
户户都文明
人人都参与
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来之不易,如何维持“长治久美”?
整齐划一的民居,干净整洁的街道,掩映在路边的绿树红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图画。走进全国文明村、省级村镇建设明星村沂水县诸葛镇东河西村,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为使村庄环境好、村庄美,我们实施了村‘两委’成员包片、党员包街的网格化管理制度。近年来,我们对街道进行了绿化、亮化、硬化,使村庄环境焕然一新。”东河西村党支部书记魏增忠说。
用制度约束,网格化管理,保证了人居环境整治效果。用党员带动、村规民约、道德积分制蕴养文明乡风,让村民主动参与,使人居环境整治和维护工作逐步常态化,成效亦佳。
前几年,郯城县郯城街道归义四村投资100多万元完成了“户户通”建设,地下铺设了排水管道,门前种植了花花草草,村街变美了,但背街小巷里,村民随手扔垃圾的现象却时有发生。
为此,归义四村在家的29名党员自觉组织起来,每名党员领管一条小巷,成为带头人,管好小巷里各户门前、道路的环境卫生。
带头党员把自己的照片张贴上墙,让村民监督。每天早上党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小巷卫生,同时,监督巷道农户庭院的环境卫生,宣传垃圾分类存放知识,对乱扔垃圾的村民劝阻教育。
现在,村民们不但不乱扔垃圾了,还主动帮助带头人打扫卫生。
村民赵振启感慨地说:“真没想到党员带动力这么大。看到他们每天早上一大早就来打扫巷道卫生,大伙儿很过意不去。”
“农村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有硬度还要有温度。”济南市莱芜区大下河村党支部书记赵茂忠说,这些年,在用村规民约,用积分制管理村庄,约束村民的同时,他们也把管理村庄的权力交给村民,让村民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逐渐兴起村荣我荣,村兴我兴的责任意识。
负责村庄垃圾管理的老党员朱振练告诉记者:“村里有4个公益岗,主要负责打扫出村路、村广场。村里的大街小巷则靠村民自觉维护和打扫。各户主动负责门前路段,扫的是路面,争的是荣誉。前几年,村里推出文明户门前挂小红旗的激励机制,现在全村308户村民的大门上,都有一面耀眼的小红旗。”美好家园自己创造,美丽村庄大家维护。争做文明人,已深入到大下河村每个人的心中。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和整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依然存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仍需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姬飞燕 郭杰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