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专家齐聚博兴,共话对虾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09-18 09:26:0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在我国,每年约产对虾100多万吨,年消费量却超过250万吨,预计未来全国的虾类年消费量可达500万吨以上。2022年,我国正关进口81.8万吨(同比增长43.4%),预计2023年将达到120万吨。

这是在博兴县举办的全国南美白对虾绿色优质化推进会暨黄河流域渔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列出的数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雷介绍,目前,我国对于对虾的消费需求正在不断上升,同时,对虾养殖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支柱产业。但是,该产业也具备模式自身缺陷、人员年龄老化、制约因素众多等痛点。针对对虾养殖如何提质增效,与会多位专家做出了论述。

王雷研究员在作报告。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常志强认为,未来工厂化养殖是对虾养殖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具备着技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优势。

在技术方面,工厂化养殖对虾受外界环境,如温度、气候等影响较小,并且养殖效率高、稳定性强,基本可以做到全周期生产;表现在生态上,除能对养殖废弃物进行集中整治和管控外,还能够大幅减少水、土地资源的使用;此外,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渔民高质量就业、优化经济结构布局等社会效益也比较突出。

常志强说,“海鲜陆养”正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同时,为养殖工程化及智能化提供了先行条件。

王雷则表示,目前,水产养殖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数字化水平低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技术升级可促进产业发展。

早在2022年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中就曾提到:要推进智慧渔场建设,加快池塘、工厂化循环水、深水网箱、鱼菜共生等养殖模式的数字化改造,推进水质在线监测、智能增氧、精准饲喂、尾水处理、疫病防控、水产品等级分拣等技术应用。王雷说,智能化养殖基本可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自动决策——设备自动执行”的过程完成。

在我国,已有不少已研发出的先进成果,如对虾与残饵识别的视频采集、构建双目图像深度神经网络、对虾轨迹监测、基于对虾行为/残饵识别的智能精准投喂、自主导航自动投饵船、自动投饵船管控平台、水下高清摄像机等。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持续发展水产养殖,向江河湖海要食物”,而“树立大食物观”也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与中央一号文件中多次被提及。基于提高我国对虾供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来琦芳介绍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模式。

研讨会现场。

来琦芳说,盐碱地是较难利用的资源。在我国,有大量的盐碱地被闲置。在另一方面,池塘资源越发紧缺,水产养殖产业养殖空间难以拓展。因此,我国近些年持续加强盐碱水域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盐碱水养殖。

来琦芳重点介绍了“挖塘降盐、以渔治碱”的渔业综合利用模式,即在盐碱地区开挖鱼塘,使地下水迅速汇集并形成水面,用于水产养殖。鱼塘周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土壤盐分溶于鱼塘中,抬高的土壤也可以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同步起到改良土质的效果。

实现食物资源开发和生产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常志强说,生态安全是发展水产养殖的底线,任何水产养殖在过程和发展中都应保障“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尤其是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 通讯员 刘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