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印迹|一村仨名,听老支书解读济阳斜庄

2023-08-25 08:52:51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济阳区朝阳村就在黄河大坝边上。

在济南市济阳区,黄河岸边有个“斜庄”,远近闻名。关于斜庄的村名来历,颇有些掌故。今年78岁的董仪德,是该村的老支书。“斜庄是个别名,跟人的外号一样。”他说,“一村仨名,斜庄、朝阳、五杨庄。”

具体来说,朝阳村是大名,五杨庄是别名,斜庄是绰号。那么,斜庄怎么来得呢?原来,以前村里的道路不像现在这么规整,都净是些土路、小巷子。进来容易出去难!村里的房屋并不是按传统坐北朝南走向修建,道路也不是正南正北的,丁字路口特别多,外村人、外乡人进了这个村容易迷路。

朝阳村街景。

“到处斜头马角的,真是个斜庄!”董仪德表示,“斜庄”这一称谓在他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出现的时间应该不晚于民国时期。1977年兴修水利,朝阳村周边驻扎了治黄大军。有一天晚上,在村里放电影《朝阳沟》,十里八乡的村民加上施工人员,万人齐聚朝阳村。

“电影散场后,这些人分不清东西南北,出不了村了。”董仪德回忆,在村里有年纪的帮助下,来看电影的人才陆续转出朝阳村——都忙活到后半夜了!这一下子,斜庄的名字叫得更响了。

朝阳村房屋建筑布局示意图。

2008年2月,中央四套播出《走遍中国·走进济南》大型纪录片,其中有一集就叫《“斜庄”新说》。“摄制组在村里拍了一个礼拜,据他们说,全国有三个村房屋朝向倾斜明显,不是正南正北朝向的。”他说,朝阳村是其中“最斜的”,房屋坐西北朝向东南,呈45度夹角。

由于这样的特殊朝向,一天之中房屋可以四面朝阳,的确不负“朝阳”之名。不过,方位轴线的45度偏转,也容易让外来客在村里“找不着北”。从前的人们出门在外,白天看太阳、晚上看月亮,从而确定方向。但在斜庄,这么做往往会转进死胡同。

“现在好了,路修得宽,也四通八达了!”董仪德语速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他说,斜庄是个移民形成的村庄,一开始的正式名称就叫朝阳村。

那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董氏家庭自河北枣强迁来济阳。“我们的先祖姓董,名仁敬。”董仪德说,当年出济阳县城东门约三里路,有五棵大杨树。大杨树有多粗呢?“粗到都摆进去张八仙桌”。

据了解,董、温是朝阳村的两大姓氏,温姓家族也在明初由河北迁来。当年,来到济水之滨的先民们,以“五杨”来定位建房定居,逐渐形成村落。

朝阳村的休闲广场上的“司南”静静提醒着人们南北轴线的走向。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古济水在济阳朝阳村这一段是西南至东北的流向;先民面向河流建房时,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西北至东南的朝向。有人因此猜测:如果五棵大杨树的排面也冲向古济水,与其流向平行,那么,建房时以树定位与以河定位,其实是一回事。

按照村民口口相传的说法,当年神奇的五棵大杨树也是仙人修行的道场。多年以后,树老心空,仙人随之迁居离去。“听老辈讲,再后来,有人骑毛驴到北京,回来时捎了封信,是写给济阳城东三里‘五杨庄’的。”董仪德说话的样子像是在回忆往事,“这才有了五杨庄的叫法,当时人们根据来信推测,仙人迁去了北京、住进了仙人胡同。”

他说罢一笑,补充道:“这个属于迷信传说,当个故事听着玩吧。”

“不是说五杨庄是最早的村名吗?”侄孙董光玉插话道,“朝阳村是后来改的……”听了这话,董仪德轻轻摇了摇头,“咱从河北枣强迁来就叫朝阳村,家谱上写着嘞。”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