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印迹|奚村:奚公山下话传说,奚仲文化两姓传

2023-08-17 17:26:3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枣庄市薛城区奚村位于陶庄镇西8公里处,紧邻322省道与G3京台高速公路,地理位置优越。蟠龙河绕村而过,将这个古老村庄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奚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据中国先秦史学会历史考证:“夏朝奚仲始封于薛,古奚邑(今奚村及周边区域)为其封邑。4000多年前,奚仲在村北千山(后人称之“奚公山”)制造发明马车,因造车有功封于薛,为薛国始祖。”

奚村村内的车祖奚仲雕像。

对于奚村村名的来历,村里老人张传蕴介绍,他清楚地记得以前在奚村村东有一庙,庙内碑文记载:滕县东南六十里有商汤王之佐相仲虺之故乡,仲虺是奚仲后裔,故称奚村,沿用至今。

奚村村名不管是源自夏朝还是商朝,终因造车鼻祖奚仲封邑所在地而闻名于世,史书《山海经校注》《左传》《路史》《墨子》等均有记载。

据《左传》记载,在公元前2250年夏朝初大禹时代,奚仲制造世界第一辆车,设有车架、车轴、车箱,为保持平衡,采用左、右两个轮子。《墨子》在“非儒”篇中也提到:“左者羿作弓,仔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可见奚仲作车信而可靠。

奚村造车文化元素。

如今的奚公山中还留有奚仲造车古迹,现有车辙2—3条和深20厘米、直径18厘米的柱础遗迹及一圆孤圈线痕迹,是为车轮之楷模,车辙印两轮之间的距离约为1.5米左右。

奚仲发明的马车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不仅大大解放和提升了生产力水平,还扩大了商贸运输活动和文化活动的交流。

广大人民为了纪念他,将尼蒙山脉的千山头山改称为奚公山,让他的名字与日月同辉,与青山共存。并在绣球山顶(今奚公山西侧小山)建造了香堂,立了纪念碑,在狮子山(今奚公山东侧小山)的东侧建造了规模宏大的“车服祠”。

奚公山下的车祖广场。

历史悠久的奚村,不仅有动人佳话,还有古老习俗,代代相传,成为如今的一张特色名片。

“每年农历三月举办祭祀活动,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奚村党支部书记李鹏介绍,相传奚仲的生日是农历三月二十九日,所以每年的这一天,奚村人都会在奚公山下的车祖广场举行祭祀庙会,祭祀车神奚仲,形成了独特的祭祀车神文化。

如今的奚村虽名奚村,但村民却以张姓为主,这是为何?

奚村编号枣E001的国家一级古槐树。

相传,元末黄河决口,大水把鲁南众多县城淹没了一百多天,再加上元末明初几十年战乱,鲁南的原住民锐减。朱洪武打下天下后,从山西野雀窝迁来移民定居此处,张姓始祖自山西洪洞移民奚村,先造井、后栽树,山西张氏自此便在奚仲故里繁衍生息。

在奚村有棵编号枣E001的国家一级古树,这棵树身世颇为传奇,是奚村张氏先人来到奚村定居后种下的,距今已有647岁,后人将此树尊称为“始祖手植槐”,每年挂红礼拜,祈愿先祖庇佑。树旁还有一口古井,古树古井相依,当地人名曰“寻根源”。

古槐古井和奚村老人张传蕴。

在古槐树下闲聊、听故事,是奚村人难以割舍的集体回忆。

“小时候常在这棵槐树下听村里老人讲故事,一晃我也到了讲故事的年纪了。”望着蓊蓊郁郁的古槐树,今年77岁的张传蕴感慨万千。

如今,古槐依然繁茂,花开季节,清香依然弥漫村庄。古槐见证着奚村的变迁和发展。

《奚村志》里有一幅奚村早期地图,是张传蕴凭自己的记忆画出来的。

作为一种发明创造的文化,奚仲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为传承奚仲文化,弘扬创新精神。奚村村民张联东自掏腰包10余万元,花费了3年时间,编写了薛城区首部村志——《奚村志》。

《奚村志》共12编43章126节、30余万字,涵盖春秋战国至今数千年历史,全篇设大事记、地理、经济、村政、奚邑文化、教育、村庄文化、医疗卫生、民俗民情方言、宗族谱系、人物等篇章。

“这本村志是奚村历史文化的象征,蕴含着村民对自己家园的自豪与热爱。”张联东说,几百年来,奚村张氏扎根于此,一直都是奚仲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 通讯员 张生 丁梅 甄再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