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看“80后”夫妻如何用科技玩转2万亩田

2023-06-20 16:30:41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当下是玉米播种的关键时期。6月18日,在武城县武城镇东南,一辆辆拉着复合肥的货车停在田间地头,嘉禾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嘉禾合作社”)正在进行播种玉米,理事长刘凯与妻子正对着手机,与农机手交流具体事宜。

收完小麦,合作社就开始播种玉米。

刘凯的手机安装有卫星遥感平台,上面显示着每块地当前不同的管理方案。“我们流转了近2万亩田,通过平台监测,结合土壤情况,可以对每块地‘对症下药’。”他说。

在卫星遥感平台上,地块位置、土壤分析、种肥方案等显示得清清楚楚。刘凯介绍,遥感卫星通过拍摄监测地块卫星图片,反馈到平台数据中心,通过原始建模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判断土壤成分,播种后分析作物长势,并把田间管理中注意的事项反馈到手机系统,为农田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卫星遥感平台手机界面。

“前段时间收小麦,不用到田间,就能看到每块麦田的成熟度,安排农机作业路线。”刘凯说,作为“超级”种粮大户,这帮他节省了不少精力,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每块麦田都能在最合适的时候收获。

此外,平台还可以跟踪反馈作物的生长记录,并推算收获日期及产量。“每到农事管理的关键日期,就会收到提醒,如果我们自主调整了该日期,提前或推后进行田间管理,就可以将真实的时间录入平台,平台会自动调整接下来的管理方案。”刘凯演示着。

科技助力丰产,还体现在病虫害预警上。据介绍,根据实时显示的数据,可以做到“治虫不见虫,防病不见病”,从而“护航”作物生长,提高粮食产量。

目前,刘凯夫妻托管的地块已全部录入系统,随着土地托管面积的增加,录入系统的数据也在逐年递增。虽然系统反馈的信息很全面,但夫妻俩还是习惯到田间进行核实,根据“人肉”核实的结果,对土壤进行综合评价,进行综合管理。

刘凯。

为了使信息化、智能化的种植模式真正发挥作用,夫妻二人在合作社专门建立了实验室,可以随时采集土壤样本进行分析。

“老百姓把地交给我们,一定要精细化管理。”刘凯说,二人都是“80后”,2003年从外地踏上了返乡之路,“农村变化越来越大,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越来越多,我们正通过政府组织在农广校学习,成为更全面的新型职业农民。

在武城县,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扎根农村,智慧种田。

武城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谢丽静表示,全县“80后”“90后”新型经营主体已有300多个,且数据在逐渐增加,他们为种植带来了新思维、新理念,对于乡村振兴来说,这是个很好的趋势。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 通讯员 于宁 李淑冉 崔建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