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关键期,如何保证颗粒归仓、储粮安全?

2023-06-05 21:04:00 发布  来源:人民网

日前,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的意见》,指出粮食产地烘干是保障粮食品质、减少粮食产后灾后损失、确保粮食丰收到手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加快提升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眼下正值“三夏”关键期,我国部分地区遭遇连日阴雨天气,对麦收造成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工作,烘干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再度凸显。

△5月30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大林镇一家烘干加工合作社,工作人员驾驶车辆将湿麦推入烘干机入料口。新华社发

仓廪实,天下安。要保障粮食安全进仓,首要的一点,就是粮食的水分要符合质量要求。而只有及时做好粮食烘干工作,才能保证颗粒归仓、储粮安全。

烘粮难,用地、资金难题亟待解决

走进山东省齐河县刘桥镇粮食综合服务中心的粮食烘干存储项目控制室,透过操控平台上的几块液晶显示屏,就可以实时监测从卸粮进仓、烘后出料,再到粮仓储藏的各种关键数据。“每个粮仓内都分布着多个传感器,通过中控平台就能动态监测粮库内的温度、湿度等关键指标,如果出现高温预警,可以远程操控开启通风阀门降温,确保储粮安全。”服务中心站长于军说。

齐河素有“黄河粮仓”的美誉。近年来,齐河县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收储保供能力,在全县15个乡镇建设16处粮食综合服务中心,应用“物联网+智能化”储粮技术,在全国产粮大县中率先实现了烘干仓储设施乡镇全覆盖。同时,通过PLC工业控制系统,每年可节粮减损7000吨。

齐河县储粮技术的提升不仅大大降低了粮食损耗,同时也让当地农民不用再为粮食烘干发愁。但在山东省一些缺少粮食烘干设备地方,最近的天气却让人叫苦不迭。

5月26日以来,山东济南迎来连日阴雨天气。在济南市第一个吨粮乡——宁家埠街道宁一村,山东节点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廷杰这些天一直愁眉不展,“真希望这阴雨天气赶紧过去,不然没有烘干设备,刚打下来的粮食全得发霉,一年的努力就白费了。”刘廷杰流转了5000亩土地,虽然对烘干设备向往已久,但要想拥有,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买烘干设备需要大笔资金,而上大型烘干设备必须配建粮仓及附属设施,咱要放手干,首先得有地方才行啊!”

“用地难,是制约粮食烘干机械化发展的第一道坎儿。”山东济宁邹城市庆丰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张来成对于刘廷杰的苦恼很有同感。张来成的服务对象都是当地的种粮大户,早在2018年,合作社就购买了5台粮食烘干机组,这5台机组共需要用地近2000平方米。“本来付款两个月后烘干机就能发货,但因为建设用地指标一直下不来,烘干机组只能暂时放在生产厂家。而这一拖,就是两年。”张来成说,直到2020年,在邹城市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促进中心的推动下,才用土地置换方案建起了粮食烘干中心。

即便解决了土地问题,购买烘干设备及建设配套设施的资金,也是一道不好过的关。据了解,日烘干能力100吨以上的烘干设备,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再加上配套晾晒、仓储等设备,建一座烘干中心,投资至少200万元起步,多则上千万元。而这个投资对一般农业主体而言,大多无法独立承担。

山东省平原县供销忠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中锋从事农业20多年,2020年,他与省、市、县三级供销社共四方共同出资1200万元组建公司,为周围村庄及农户提供粮食烘干及仓储服务。“虽然有三级供销系统注资,但也拿出了我的全部家当,真是一点不敢掉以轻心。”赵中锋说。

相比较而言,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的刘永振则幸运一些。刘永振从2010年开始流转土地种粮,10年间流转面积从70亩扩大到2300亩。一直想买一台粮食烘干设备,但又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2021年,借助省级现代产业园小麦优质基地配套设施项目,薛城区对4家种植规模在20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给予农机奖补,奖品是一台日烘干能力20吨的粮食烘干塔。在刘永振积极争取下,当年7月底,烘干塔最终落户他的家庭农场。

近年来,为了减轻农业主体的负担,提高粮食进仓的安全性,各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奖补粮食烘干设备的政策。但对于大多数农业主体来说,这些还远远不够,亟须更加有力的措施落地。

破难题,调研出招缓解烘干压力

从南到北,从稻谷到小麦,粮食烘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破解粮食烘干难题也因此受到各方的关注。

上海松江,水稻面积长期稳定在15万亩,连续多年保持上海市产粮第一。但当地农民对于粮食烘干的记忆曾经是这样的:“因为烘干设备有限,都要提前预约”“就算约上了,也要通宵排队”“换个粮库也没戏,每个粮库门口,车辆都排起几百米的长龙”……

对于普通农民如此,对于家庭农场主李春风来说也不例外。“区域烘干承载量有限,田头加紧抢收,导致稻谷囤积问题严重。即便烘干设备连轴运转,一些收好的稻谷还是会因为等候时间太长而变质。”2008年,李春风辞去合资企业的工作,回到松江泖港镇腰泾村老家,接过父亲承包的百余亩家庭农场,成为松江区最早一批“弃工从农”的年轻人。虽然凭借勤勉努力和科学种养很快成为致富的榜样,但一说到烘干加工环节,李春风就直呼有劲使不上。“那时候最怕遇到下雨天,一方面影响水稻收割的进度,另一方面因为稻谷本身的水分高,进仓烘干需要的时间更长、影响更大。”

“不过现在好了,基本实现了从田头直接入仓的无缝对接。”李春风说,这还要感谢松江区政协委员们多年的努力。

2020年,松江区政协在调研时就发现,当地每天稻谷烘干能力是2470吨,每小时的稻米加工能力是11吨,远远无法满足需要。“不仅仅是加工需求供给能力不足,各镇的稻米加工能力也存在区域布局不均衡的问题。”区政协农业界别召集人张慧英委员介绍,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联合农业界别由此开展了《扛起粮食安全责任,推动松江粮食生产向更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调研课题。委员们到村入户向大米生产经营者了解相关情况,探寻到底是服务问题、设备不足问题抑或是机制问题,找寻症结、听取意见。

在松江浦南地区,区政协更是把“协商议事厅”“委员工作站”“委员之家”直接设在农业合作社,委员们在“厅、站、家、点”间互动交流,让一份份关于稻米烘干加工的建言献策变得更专业、更精准。

“我们政协有句话叫作‘伸长手臂、拉长板凳’。”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周留昌介绍,除了上述议事平台,区政协还有一个“农业农村职业经营者创新创业带头人共享联盟”,这个联盟的成员几乎都是松江大米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和主力军,委员们借这一平台让建言资政变得更精准、更前瞻。

经过不懈努力,在六届区政协一次会议献计献策大会上,农业界别围绕“打好绿色发展底色,增添农业高质量发展成色”进行了主旨建言,并得到区长回应,明确要求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如今,通过落实委员建议,截至今年年初,松江区每天稻谷烘干能力已经达到3186吨,稻米加工能力提升到每小时20吨,较为有效地缓解了稻谷加工和烘干压力。

要有好设备,还要让农民用得起、愿意用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国家,粮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1/4左右。但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估算,我国每年粮食储藏、流通和加工环节损失量在700亿斤以上。而粮食烘干作为长期储藏前的一个必要手段,无论是从“藏粮于技”的角度,还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都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多位全国政协委员也从粮食烘干的重要性、相关设备的适应性、国家政策支持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提出真知灼见。

“近年来,我国耕地流转面积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粮食生产主体从分散的农户种植,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转变。而集中收获后的粮食如何及时入库,使之真正变为商品,烘干设施装备的建设就成了关键环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认为,近期国家六部委出台相关意见,也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也非常必要。”

杜志雄提到,我国粮食主要分为小麦、玉米和水稻三大主粮,但由于其产区不同,生产结构也不一样,如何布局烘干设备,并提升其适应性,就成了需要考虑的重点。杜志雄结合过去针对家庭农场的专门研究经验和结论进一步指出,“相比专门提供粮食烘干服务的第三方公司,依靠生产主体来建立烘干设备,可能效果会更好。比如帮助家庭农场配备烘干设备,可以更好地和其产出相匹配。在完成自己农场烘干工作的同时,还可以支持和鼓励这些规模化主体将其剩余烘干潜能为周边小农户提供服务。”杜志雄说,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烘干这一生产环节的效率,同时也能节约成本。

近日,中国农科院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测算显示,到2035年,如果我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分别减少1个至3个百分点,三大主粮损失率减少40%,可降低损失约1100亿斤。由此可见,节粮减损潜力巨大。而从路径来看,科技是实现节粮减损的关键一招。对此,杜志雄建议,应加强对烘干技术和设备的研发,特别是针对不同粮食品种,要开发具有兼容性的烘干设备,使效益达到最大化。

“有了好的设备,还要让生产主体愿意用、用得起。这就需要国家财政资金的扶持和奖励,以降低生产主体的成本和支出。比如加大对粮食烘干机具购置的专项补贴力度,与政府的其他惠农补贴政策形成合力。”杜志雄说,只有各方面合理规划、协同,才能让好政策真正落地,为节粮减损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

而说到粮食烘干设备,早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首农食品集团知联会会长唐俊杰就提交过《关于大力推广应用热泵烘干技术,促进粮食储备安全的提案》,建议应用热泵技术对粮食进行烘干加工,以提升粮食品质和收储安全。

“我本身的专业就和制冷、热泵相关,加之一直在冷链流通企业工作,因此2019年有机会参与了由中科院理化所周远院士团队领衔的咨询项目,了解到热泵技术在粮食烘干环节的应用。”唐俊杰调研后发现,多级热泵烘干技术在烘干过程中能达到低能耗、无粉尘、无污染排放,且烘干的粮食品质优良、色泽鲜亮,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烘干污染重、成本高、质量差等难题。因此,她提交提案,希望能够推广这一技术。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热泵烘干技术推进得并不顺利。“但这次六部委的意见中,提出‘因地制宜采用热泵、电加热、生物质燃料、天然气和太阳能等热源,推进粮食烘干燃煤热源更新改造’,并把热泵放在首位,说明还是非常重视这项技术的,同时也证明政协委员的建议发挥了作用。”唐俊杰说,希望接下来相关部门能尽快落实政策,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对现有粮食烘干机进行环保节能升级改造。同时,鉴于新型粮食烘干设备初期投资较大,政府应从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研究投资运营新机制,让更多的生产主体能够尽快用上绿色环保的烘干设备,助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