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的不一定是专家,山东高密,一群“农民”育出两个小麦新品种

2023-05-17 11:27:22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谁在育种?自然是专家、教授,有高学历的人,普通人哪能玩得转那个?”这是多数人的感觉。但在高密市醴泉街道张新庄村有这样一群人,七名成员,最高学历本科,但大部分是常年与土坷垃打交道的农民、半路出家的人。

高密菲达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召智(左)和技术人员一起在麦田里观察小麦生长情况。

就是这样一群人,在地里摸爬滚打20多年,硬是培育出了两个小麦新品种,分别是“菲达6号”和“潍麦13号”,均通过了山东省的小麦品种审定,实现了潍坊市近20年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质小麦品种的新突破。

徐召智是这群人的领头羊。中等个头,皮肤黝黑的他,出身农家,干过多年的种子销售,其间,他发现村民们种的小麦品种因为冻害,一亩地减产四五百斤。

“高密北边是渤海,南边是胶州湾,冬天风大,气温一般要比鲁西南等内陆地区低2—3℃。同样碰上低温,在内陆就没事,在半岛小麦就可能冻死。”那时起,一颗小小的种子在他心里萌芽,那就是立志育出适合当地的好品种,让老百姓多打粮,过上好生活。

观察、比对、记录各个品种的生长情况,为小麦杂交打基础。

小麦品种要抗灾、稳产、抗逆、广适,只有不断调整育种目标,反复尝试。“菲达6号” “潍麦13号”的选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完成的。

“菲达6号”的诞生,可以说是万里挑一。通过选配优良亲本组合、超大规模种植、多性状均数平衡选择等技术,进行“大海捞针”式的大群体选育,“菲达6号”从培育到2021年通过山东省审定并推广应用,用了13年。

2022年6月,来自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鲁东大学等5位测产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在高密大田里随机确定测产区。经测算,大田种植的“菲达6号”小麦亩产达到816.85公斤。

山东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潍坊综合试验站站长、高级农艺师于海涛博士认为,每个作物品种都有其生态适应性,本地选育的小麦品种肯定会更加适合潍坊本地的气候条件,“像‘菲达6号’,对白粉病和叶锈病的抗性就比较突出,尤其高抗白粉病。”

小麦育种是个苦差事,不论多冷、多热,技术人员都要进田参观小麦生长情况。

在外人眼中,小麦育种很神秘,实际上,这真是个苦差事。时入初夏,太阳当头,在高密菲达种业小麦育种基地的麦田里,一群人正在给小麦去杂,带队的是王兆春,农业技术员出身,今年60岁。

据他介绍,为保证品种纯度,他们要把杂株一棵棵挑出来,到收获时依然如此,为避免品种混杂,他们都是自己干,单穗采了以后再用手一穗穗地搓出来,写上名称、时间,封存,用于以后的研究。“这活每个人都要做,一会儿平完地,我也要去干。”徐召智说。

苦不要紧,最难的是缺钱。10多年的研究,原来积累的资金都投进去了,租地、农资、员工工资、研发投入,哪哪都需要钱,但没有育成一个品种。最困难的是2018年,公司支付不起承包费,基地从1000多亩缩减至不到300亩;发不出工资,招来的大学生纷纷离开;当时又恰逢高密连年大旱,为保住育种田,他们打了两眼机井、挖了5口方溏后,公司账上几乎没有一分钱。

高密菲达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召智(左)和技术人员一起在麦田里观察小麦生长情况。

为了让公司能继续运转,徐召智先是把家里的积蓄全部拿了出来,借遍了亲朋好友的钱,最后把家里的房子都卖了。

直至2021年育成“菲达6号”,公司运营才出现转机。“干育种就要咬牙坚持,耐得住寂寞。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育不出一个好品种,我们已经很幸运了。”38岁的郭秋芬就是团队中拥有最高学历的少数人之一。

现在,公司已培育包括“菲达6号”在内的新品种(系)20多个,其中,“菲达6号”以其高产、抗冻、抗倒伏、抗病害、面粉白、麦香味浓等高品质赢得许多种粮大户的青睐,播种面积已达500万亩。

新品种也在不断培育中。去年“潍麦15”(参试代号菲达2015)“潍麦16”(参试代号潍麦2014)进入山东省生产试验,“潍麦18”(参试代号潍麦1716)进入国家生产试验,有望在今年分别通过省审和国审。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报记者 郭杰 通讯员 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