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报纸头条|建得通畅,管得科学,用得智能!山东农田水利建设一线蹲点调查

2023-02-28 15:55:5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2月17日,位于东阿县位山村附近的位山引黄闸正在紧张施工。

今年是我省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的起步之年,锚定完成水利建设投资600亿元以上目标,全省开启了强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的大幕。春寒料峭中,全省各地的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已是热潮涌动。省水利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全省已有70余处大中型灌区提前对骨干渠系和水闸、渡槽等建筑开展运行维护,维护干支渠道1832公里,完成渠系清淤568万立方米。

让农田有水可用、用得顺畅,更要让宝贵的水用得精准、减少浪费。在疏通水渠、治理河道、整修水库的同时,各地水利工程建设也更加注重节水控水。

春回大地田垄忙。各地的探索创新,让今年春天的水利兴修忙得有点不同。

抢抓施工黄金期

农田水利整修忙

2月18日,雨水前一天,室外气温还有些低,但在潍坊市寒亭区开元街道冯马杨孟村的水利施工工地,却是一派繁忙:挖掘机正在挖沟清淤、平整地头边坡;不少村民也自发前来助阵,挥锹舞锨,帮着清理沟渠、路边的杂草和垃圾,人人干劲十足。

“去年12月底,我们就开工了,现在已完成了3200米,预计2月底能完成全部工程。”冯马杨孟村负责人冯甲顶说。

冯马杨孟村的地势西高东低,白浪河从地势较高的村西流过,这虽利于灌溉,却不利于排水。遇到雨天,特别是连续阴雨天,极易发生内涝,需要尽快整治。街道辖区内其他灌溉沟渠及水利设施也亟需升级改造。

为彻底消除隐患,2022年,开元街道在区农业农村局、水利局等部门支持下,按照区里统一规划,开始进行水利建设“大会战”。“为有序、快速推进施工进度,街道将辖区内有工程改造的16个村划分成5个片区,每个片区都制作了详细的水利水系图,以保证施工科学有序。”开元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林林说,“当前是水利施工的黄金期,我们必须抓住节点,保证按期按质顺利完工。”

                                             
   寒亭区开元街道农田排涝图。

为抢抓工期,街道每周六都会组织集体观摩,看哪个村干得快,以“比武”的方式加快工程进度。李林林介绍,截至目前,开元街道已累计出动挖掘机420余台次、运输车300余辆、人工610余人次,完成3万余米的沟渠疏通清理工作。“16个村统一进行沟渠疏通改造,2月底全部完工后,今后不论是旱是涝,我们都能更从容地面对。”李林林说。

寒亭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安刚介绍,为统筹做好全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区里制定了全域农田水利建设三年规划,采取“村里一张图,街道一张图,全区一张图”模式,科学实施工程建设。

“图纸中,详细标注了沟渠位置、走向及串联节点,同时明确了总体的工程量,比如说开元街道,是六纵十横,一共16条沟渠需要整治。三张图,将农田水利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起来,村、镇及区挂图作战,各自目标、责任明确,使全区水利建设成为一盘棋,避免了各自为战。”王安刚说,“按照三年规划,今年先保畅通,明年重点抓完善以及桥涵的维修改造,第三年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最终形成‘田入沟,沟入渠,渠入河,河入海’的农田排涝体系。”

强硬件,优软件

力争用好每一滴水

2023年春灌,位山灌区面临很大压力。位山引黄闸位于东阿县位山村附近,是聊城市引进和配置黄河水的主要通道,承担着全市540万亩耕地的灌溉任务,灌溉供水范围占全市耕地的65%。作为黄河下游引黄涵闸首批改建项目,位山引黄闸改建已开工。

“多方因素叠加,使我们的引配水面临很大压力。”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杨玉广说,“为做好春灌供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位山灌区与黄河河务部门配合协作,提前安排,统筹涵闸改建和供水管理两项工作,全力以赴防春旱、保春耕。”

“早在2022年11月,灌区就与黄河河务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位山引黄闸改建施工期临时供水保障方案》,综合采取了提前引蓄、开挖导流明渠、租用抽水泵站等措施加大引配水量。”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供水管理科科长张俊介绍,2022年12月20日,灌区冬蓄春用供水工作就已启动,位山闸提前近两个月开闸引水;2022年11月底,闸前380多米导流明渠开挖完成,确保在黄河来水流量满足的条件下,达到60立方米/秒的引水能力。春灌前期,灌区已抢蓄3300多万立方米的水,给农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为改善输配水条件,位山灌区利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现代化改造项目资金,对闸后30公里引水渠道进行1.5米下落改造,采用“复式梯型断面”改造方式,增强输水效率,并在15个分干支渠建设了提水泵站。“灌区上游自流和提水得到双保障,灌区输配水条件进一步改善。”张俊说。

“为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灌溉模式,我们将大田试验地块分为8个对照组,通过控制灌溉日期、次数等变量,监测作物生长、产量、墒情等要素的变化,试验得出的数据,成为编制、执行灌区用水计划和指导农民科学用水的重要依据。”位山灌区灌溉试验站负责人李晓光介绍,“这些数据,也是灌区打造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工程的基础支撑。灌溉试验站自运行至今,累计采集观测数据超过2000万条。”

基于大田试验、渠道断面全自动测流系统等一系列观测、试验数据打造的平台——位山灌区“智慧供水管理平台”目前已经运行。“使用智慧供水管理平台,量水测水效率提高50%,测验精度提高3%,整编工作效率提高了80%,配水效率提高了11%。”张俊说。

山东是缺水省份,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六分之一。为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我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了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建立了节约用水联席会议制度;农业用水领域,截至2022年底,我省已实施了65处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推行了一系列如位山灌区实施的软硬件提升新措施,推动农业节水增效。

设施有了“智慧大脑”

供水用水串起“智能链”

2月17日,在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南宋圈村,往年这个时间,已经有人开始准备春灌了,但今年地里不见人影。

                                      
   垦利区把给水栓设在地头,农户接上水管即可灌溉(资料图)。

“过去,每逢浇地,我们必须自备机器、水泵、抽水带,不仅费时费力,还费水费钱。”村民孙树峰说,“现在可不一样了。”孙树峰边说边从兜里掏出一张卡片,走到地头的智慧灌溉测控终端,往屏幕上一刷,“滴”的一声,伴随着“开始灌溉”的语音播报,井盖下的管道开始轰轰作响。

2021年,垦利区将原有的南宋圈泵站提水灌区升级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片,改造提升水利配套设施,把给水栓建在田间地头,在田间铺设管道,建成“提水泵站+玻璃钢管道+浮体式给水栓+田间软带”的灌溉模式。“刷完卡、套上水管、拧开阀门,就不用管了,方便极了!”孙树峰说。

就在去年,垦利区集成打造了“智慧水利综合管理云平台”,改造安装物联网智能水表,实现远程控制、远程抄表、实时监控、开卡充值等多项功能。“种植户都有专属水卡,线上或线下充值、刷卡取水,水价、用水量、余额等信息都能在屏幕上实时显示。”黄河口镇水利站站长程小峰说,水费缴纳由过去的“群众跑”升级为“数据跑”,灌溉管理也从“线下”搬到“线上”。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基础检测所副所长毕华军介绍,垦利区在5条区管灌渠配套了计量设施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安装闸门远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安防等信息化设备161处,“这套‘智慧大脑’既可对现场水文、田间气象等实时掌握,又可对闸门进行远程精确控制,有效解决了现场操作费时费力且控制效果差的问题。”

经初步测算,项目投用后,示范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6年的0.6提升至2021年的0.72,提高了20%;农业灌溉成本由2016年的30元/亩减少至2021年的22元/亩,降低了27%。

春灌前,孙树峰总爱到地里溜达,他也总能碰到些熟悉的身影——东营市润禾农田灌溉有限公司(下称“润禾公司”)的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比种植户跑得还勤。”孙树峰说,自从有了他们做“管家”,农户只管种好自家地,很少再为水利设施维护问题头疼了。

过去,施工单位在完成工程验收后,其工作内容就结束了,水利设施的后期管护成了问题。2019年,垦利区创新采用“当地政府+物业公司”管理模式,组建润禾公司。示范片区内灌溉设施的运行、灌溉水费的收取、农田水利设施的日常养护维修,均由润禾公司派专人负责。除此之外,公司还组织制定村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公约,提高了设施设备的可持续使用程度。

“虽然投入成本有所增加,可从长远上看,延长了设备寿命、降低了维修成本,整体还是有利的。”程小峰说。

据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得益于实干和创新,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从2012年的7480万亩增加到2022年的794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6063提高至0.64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8个百分点。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王星 孙甲 周桐 李兆兴  通讯员 许建辉 樊京龙 于志君 刘雪雯 李风晓 杨 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