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山东农民种萝卜的“北斗”,大材小用了吗?

2022-11-29 19:37:14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刘帅

近日,山东巨野农民种萝卜用上了北斗导航。新型北斗导航的自主辅助驾驶系统,可以实现同步完成的精准作业,每百米误差仅2公分。同样8小时时间,五六个人下地可以播种两亩地,现在只需要一台机器就可以播种40亩地,真正实现了高效率、高精度、高质量的播种作业。

高大上的北斗导航系统应用到田间地头,不仅减轻农民劳作负担,提高种植效益,受到农民欢迎,同时也拓展了北斗自身的应用场景,创造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可以说实现了共赢。如今,北斗系统全面服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各行各业,综合效益不断显现,为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积累了技术储备,提供了资金支持,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同频共振。

在经济学上,衡量经济体或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有一个重要指标,即“创新效率”,包括创新质量、创新成功率、创新数量三个维度。其中,创新质量,可以用技术领先程度、对社会影响深度和广度,以及创新的壁垒来衡量。也就是说,一项科技成果创新质量越高,技术越领先,越能引发行业和产业变革,越能得到广泛应用,越能渗透到生产生活的角角落落。

比如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将2000多项航空航天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阿波罗计划”中登月鞋采用的减震技术被应用到耐克的运动鞋里,从月球表面取矿样的电钻技术成为一款手持吸尘器的内核技术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NASA的高质量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山东正大力推动高端科学技术走出殿堂、走向市场,探索跨界融合发展。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用遥感卫星帮助上海浦东等地的自来水管网“探漏”,并且正打造全球首个农业卫星星座,努力实现卫星治病、捉虫;泰山体育将先进的航空碳纤维材料等应用于碳纤维自行车研发生产。

事实证明,一些基础性领域对高端、核心技术吸收、适应和转化后,往往爆发出巨大创新力和市场发展潜力。这些看似是“大材小用”,却恰恰契合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规律。

如何才能推动“大材小用”?

“大材小用”基础在于“大材”。“大材”指的是技术壁垒高、延展性强、产业应用范围广的科技成果。这些技术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靠自主创新。以北斗导航系统为例,是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二十多载风雨兼程、集智攻关,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区域到全球的历史性跨越。

事实告诉我们,瞄准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的科技领域,持续攻关,勇攀高峰,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才能为“小用”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大材小用”关键在于“大材”和“小用”的双向奔赴。高端技术的突破,背后是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投入,如果束之高阁,不加以产业化应用,势必造成资源极大浪费,阻滞技术优化迭代。只有突出多场景应用,切实增强技术的渗透性,才能凸显技术创新价值意义,提升综合效益。

然而,高端技术达到“小用”并不容易,消除信息盲点、降低应用成本、补齐工程技术短板等等,必须要靠处于市场前端的各类市场主体积极配合。市场主体掌握生产过程中工艺路径,对市场感知更加敏感,在承接高端技术转化转移、推动技术产业化方面,具备很多先天性、基础性的条件。科技研发者和市场主体两者的合作,会催生新技术、新应用,同时大大降低成本,开拓出新的广阔市场。

可以说,推动技术供给方和需求方双向发力,让产业链与技术链有效融合,是技术转移工作的内在使命与社会价值。如此双向奔赴,才能推动科技成果的扩散、流动、共享、应用更加顺畅,助力科研成果更多更快更好地走向生产线、走向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