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色“崮”事|铜墙铁壁抱犊崮,军民一心鱼水情

2022-11-02 15:21:38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枣庄市山亭区东南二十公里,山浪峰涛,层层叠叠。

群山环抱下,一峰突起,如擎天玉柱直插霄汉,这是主峰抱犊崮。与周围绵延起伏的山峦相比,它有种桀骜不驯的孤独。

抱犊崮有“崮”的典型特征,山顶平整,四周峭壁陡立,雄伟而险峻。翻开《辞海》,“崮”释义后面的第一个关联词,就是抱犊崮。

抱犊崮。

“抱犊崮属沂蒙山脉,海拔584米,有‘天下第一崮’之称。”北庄镇双山涧村老党员王洪亮生长在红旗下,他将抱犊崮山区的红色故事娓娓道来。

从古至今,抱犊崮数易其名。汉代曰“楼山”,魏晋曰“仙台山”,明清曰“君山”。清《峄县志》载:“昔有王老抱犊耕其上,后仙去,故而得名‘抱犊崮’。山上有池深数尺,旱涝无所增减,雨加之水出焉。”抱犊崮山顶有一处“天福井”,虽处500米高空,可井水长年不断、洁净甘甜。

王洪亮介绍,抱犊崮山势突兀,周围有大大小小的山头6000多座,易守难攻,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抱犊崮是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敌后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王洪亮讲述红色历史。

抗日战争爆发前,鲁南地区中共领导下的对敌斗争已取得丰硕成果,革命基础较为坚实。日军入侵山东后,局势发生变化,鲁南处于混乱状态。1938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的带领下,挺进山东,开展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1939年9月,115师进入抱犊崮山区。当时,除少数开明士绅外,大部分地主武装对八路军心存疑虑,大都紧闭寨门,不让八路军进村与老百姓来往。

“八路军到达之后,给群众盖房子、扫院子,帮群众收庄稼,还把自己带的粮食分给贫苦村民。”王洪亮说,部队没拿过老百姓的一分一毫,连睡觉都是在院子外面,军民之间很快有了信任。

军爱民,民拥军。在抱犊崮山区,115师积极开展群众运动,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有计划、有步骤地整编地方武装。不久后,各处纷纷涌现出送子送郎参军的感人场面。运河村的孙茂英老人,老伴被鬼子抓壮丁死在运河岸,大儿子、二儿子相继战死沙场。为了支援抗日,她将唯一的小儿子再次送去前线。王洪亮所在的双山涧村,也是支援八路军的模范村。

“那一批新兵,我们村送去了20多个,有两个兵娃子牺牲了。”王洪亮今年70岁,小时候为战士扫墓的情景,他至今历历在目。

双山涧村东南角,是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石头房、石板路,破旧的实物、发黄的照片……置身其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再次浮于眼前。

纪念馆副总经理刘婷讲述,在大批爱国人士的带动下,更多人民群众投身抗战,115师建成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这也是八路军主力在山东建立的第一块根据地。罗荣桓在此提出的“翻边战术”——“敌人打到我们根据地来,我们就打到敌人后方去”,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武装在反“扫荡”中主动打击敌人的经典战术。

抱犊小学。

1940年,春荒,部队后勤供应陷入困境,野菜、树皮、草根,都被拿来充饥。面对日伪军的“扫荡”,即使物资匮乏、家徒四壁,崮下的村民仍然冒着危险,将一家一户筹来的粮食送到前线。大炉村的士绅万春圃更是倾尽家财,全力支持抗战。“一旦被日军抓住,这个家指定是一个也剩不下了。可即使这样,我们的村民宁愿牺牲,也不愿说出八路军的半点消息。”刘婷有些哽咽。

八路军115师自1939年9月挺进抱犊崮山区,至1940年10月离开鲁南,前后共14个月的时间。在最艰苦的岁月里,根据地群众坚决跟党走,始终如一支持八路军,军民鱼水情铸成抗日的“铜墙铁壁”。敌人多次出兵妄想消灭八路军主力的图谋,一次也未能得逞。

站在抱犊崮山顶,向下看向西南方,隐约望到点点红星。山脚下,北庄镇抱犊小学的国旗迎风飘扬。

10月19日,王洪亮以红色课程特约老师的身份,再次来到这里。红旗下,树荫旁,孩子们围在王洪亮身边,听他讲着烽火年代中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二楼的教室里,飘出阵阵嘹亮清脆的童音:“人之初,性本坚;爱国家,出自然;国不保,家不安;卫祖国,务当先……”这是抱犊小学原创的抗日三字经,每一个在这儿长大的娃娃都会背。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孙甲 唐峰 通讯员 孙海峰 周恒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