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这十年看山东|从300亩到1800亩,他越来越喜欢种地

2022-10-03 19:12:41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9月29日,瓦蓝瓦蓝的天空,万里无云。郓城县潘渡镇潘北村村北,玉米正在收获。七八十米长的地头子,玉米双收机(也叫“茎穗兼收机”)“突突突”一个来回,后边两个收获仓,一个哗啦啦倒出金黄的玉米棒,另一个盛满粉碎后的秸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青叶香。

9月29日,在郓城县潘渡镇潘北村,玉米双收机收获仓正在翻仓。

“光强这个玉米双收机太好了。”副镇长高志庆说,“他买的这些机械,他干得这个规模,是我们这里最大的了。”

高志庆称赞的“光强”,是本村村民、鑫强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光强。

俗话说,“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十年称王”。2013年返乡种地的杨光强,流转土地从300亩到500亩再到1800亩,成为全县数一数二的种粮大户,到今年正好是第10个年头。

“我可不敢说‘称王’。”杨光强憨厚的脸上全是笑,“但我是真越来越喜欢种地了。”

“你越自己什么都干,越不挣钱。”回顾过往,杨光强说,刚开始入行时,自己只有一个旋耕机、一个小拖拉机,流转了本村300亩地,打药,浇地,收割,都自己干,农忙时,经常干到半夜三更。往往全村他第一个行动,但干到最后一块地,已经误了农时。“舍不得花钱雇人啊!”杨光强说,“光想着自己干省钱,但农时不等人,玉米晚种一天就少好几十斤。”

三年下来,杨光强除去地租,没赚没赔。2015年前后,他开始雇人雇机械,一亩地种地成本除了地租,增加到八九百元。没想到,一年下来,一亩地还能挣200多元。杨光强把流转土地增加到500亩。两三年下来,种地有了信心。

“用别人的机械,就是不应手啊。”2018年前后,杨光强开始大批购进农机,玉米双收机、小麦收割机、卫星导航的平地机、大型拖拉机、自走式喷药机、植保无人机、烘干塔、铲车、镇压机……不到两年,购置的机械达到七八十台(套),花掉300多万元,与此同时,流转土地达到1800多亩。

“用机械种地,干得快,水平高啊!”杨光强说,“就说平地机吧,平地又快又好,误差也就两三厘米,以往八九个人干一天的活儿,现在它自己一天就能干完。”

杨光强在介绍镇压机。

这几年,粮食价格上涨,用机械又节省了人工,杨光强挺高兴,“我这一亩地一年两季能挣五六百元了。”

大批现代化机械的使用,不光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还让杨光强心胸更开阔,“你得想着帮别人,自己才能赚到钱。”

“以前我们收玉米,一亩地得花70元收割,50元粉粹秸秆还田。”正在往家运玉米棒的村民孟凡喜说,“现在光强给我们收玉米‘两不找’,还把秸秆全部拉出去,地里干净多了。”

“两不找”,就是收割玉米,农户和杨光强,谁也不给谁钱。

“我把这玉米秸秆打碎,卖给周围的养牛场做饲料。”杨光强说,“这一亩地能挣百八十块钱,还能让大家一年到头有活儿干。”

杨光强所说的“大家”,是在合作社常年务工的20多名工人,都是本村及周围村村民。

“我的地流转给光强了。”正在忙乎着玉米脱粒的王云龙说,“我在这里干,一年能挣三四万元,那些会开农机的年轻人会开农机的一年能挣六七万元呢。”

“现在村里年轻人少,咱这些人,就得互相帮衬着。”杨光强说,“用心思把地种好,地就不会亏待咱。”

复合种植田丰收在望。

复合种植,玉米株距比以往缩小了一半多,还能长这么好,杨光强喜不自胜。

今年国家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杨光强种了690亩。“没想到玉米还真不减产!” 杨光强高兴地说,“大豆一亩再收上200多斤,这一季下来,我买机械的贷款全部还清,还能剩百十来万元。”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魏新美 通讯员 赵考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