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色“崮”事|泉崮流水呜咽声,柏松犹护英雄冢

2022-09-30 15:33:3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阳光穿透乌云,洒向山间小道、绿树草丛,山野渐渐明亮起来。沿途丘陵起伏,树木苍翠,山村和田野组成一幅山水画,让人不自觉地想要亲近。这里是费县石井镇大安村,距此不足5里处,有崮名曰泉崮山。

仰望泉崮山。

“泉崮山属沂蒙72崮之一,位于枣庄、临沂交界处。”大安村党支部书记郭克玺自小长在泉崮山下,说起泉崮山历史如数家珍。

泉崮山挺拔高耸,东南和西北分别与抱犊崮、翼云山遥遥相对,呈三足鼎立之势。清《峄县志·山川上》载:“岩壑幽深,陵谷环匝,遥望一山回出群峰,即滕之泉固诸山。”泉崮山周边诸多清泉常年喷涌,从不干涸。

泉崮山地势陡峭、山路难行。崮顶绿树如海,呈半月形横亘东西。据郭克玺介绍,山上有古庙、房屋及寨墙等遗址,应为古时义军、土匪所留。清咸丰末年,泉崮山曾为清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幅军的根据地之一,民国年间,刘黑七、张黑脸等土匪均曾在此和官兵对峙。

大安村党支部书记郭克玺自小长在泉崮山下,说起泉崮山如数家珍。

过去,泉崮山是滕县、峄县和费县的三县交界之处,是重要的交通关卡。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山东省委鲁南特委领导山区群众抗战,创建了大炉、抱犊、天宝、邹东等抗日根据地,先后设立过费滕峄中心、双山等县级政权组织,鲁南特委、鲁南区党委,大炉八路军第115师师部的交通联络、情报传递都由泉崮山腰通过。

1943年6月以后,鲁南抗战形势逐步好转,泉崮山一带的日伪据点陆续被拔除。次年,八路军鲁南军区直属医疗所便设在了泉崮山东南不远处的荆山寺内,主要接收所属部队的重伤病号。

八路军鲁南军区直属医疗所旧址。

1944年秋季以后,鲁南八路军向敌人盘踞的重要城镇陆续发起攻击,部队伤亡人数明显增加,重伤员源源不断地运往医疗所。卫生所病房不够用,当地政府又帮助新建草房70余间。

“我们大安、齐家峪等村的村民都会到医疗所来帮忙。”郭克玺说。那时山区生产力极端落后,农民家徒四壁,尽管艰难如此,周围村庄的农民却仍然为卫生所送来米面等生活用品。“男的就去抬担架,女的就去给伤病员喂饭、洗被褥、洗衣服。”当年事件的亲历者大多已经离去,但翼城村年近八十的村民耿发昌仍记得老人们的话:“洗衣服的河水都让伤员的鲜血染红了。”

大安村党支部书记郭克玺讲述医疗所的情况。

“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66岁的栗贵民满含深情地说。他是一名转业军人,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至今腿中还留有弹片,无法取出。

9月15日,他带着记者来到荆山寺烈士陵园。陵园不大,保存下来的烈士墓有63座。他们都是1944年7月至1945年5月,在鲁南军区医院医治无效后牺牲的八路军官兵。原鲁南铁道大队政委张鸿仪在医院牺牲后,也安葬在这里(后迁葬华东烈士陵园)。

栗贵民拂去墓碑上的尘土,讲述当年的红色故事。

烈士陵园里,松柏苍翠,庄严肃穆。墓碑上烈士的信息都非常简单,有部分墓碑只有姓名,没有原籍地记载;还有的信息全无,仅写着“烈士之墓”。“当时埋有100多人,后来能找着家的大多迁走了,这些几乎都是无名烈士。”栗贵民轻抚着纪念碑,语气低沉。

一排排墓碑,一棵棵松柏,诉说着令人动容的悲壮故事。这些烈士大部分是20多岁的青年,他们有的来自本省的枣庄、临沂等地,有的则来自江苏、河南。他们身怀报国之志,奔赴战场,永远成为了“小伙子”,长眠于此,守护着这方土地。

远眺泉崮山。

青山巍巍,柏林苍苍。这里虽位于深山,却从未被人遗忘。每年清明,附近中小学的学生们会来祭扫;逢主题党日,乡镇干部、村里的党员也会来到这里,缅怀革命烈士。

微风拂过山林,传来远处村民们的笑声,记者向烈士们深深鞠躬。

拾起墓碑旁的几片落叶,慢慢走出陵园。“现在的我们,不该忘记他们。”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 见习记者 李新宇 通讯员 高云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