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色“崮”事|天宝山崮燃烽火,崇山峻岭歼叛匪

2022-09-29 15:41:44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9月21日,秋高气爽。平邑县天宝山山区群山耸立,山脉相连,很多山坡上栽满了山楂树,秋阳下山楂正红。

金秋时节,山坡一片红。

在一处山坡下,有一片陵园。平邑县地方镇退伍军人服务站站长李永俊说,陵园埋葬的革命英烈中,有36名牺牲在天宝山战斗中。这36名烈士的墓碑上,只有三个人有名字,剩下的只写着“天宝山战斗烈士之墓”。“每年清明时节,当地学校的学生、附近村庄的党员群众,都会来这里扫墓。”李永俊说。

天宝山山坡下的烈士陵园里,安葬着36名在天宝山战斗中牺牲的八路军战士。

1940年春,八路军一一五师和地方武装粉碎了日军对鲁南山区的春季大扫荡,保卫了鲁南抗日根据地。粉碎敌人扫荡后,师直属机关于5月中旬转移到了天宝山区,开始在天宝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

天宝山方圆20多平方公里,位于平邑县城东南30公里处的地方镇境内。天宝山有着复杂的地形和奇特的自然地理条件,这里崇山峻岭,道路崎岖,树木茂密,便于隐藏与转移。当时,这个山区被廉德三的天宝山民团占据着。

天宝山民团是由当地地主、富农买枪,吸收贫苦农民组建而成的,共有200多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争取工作,廉德三接受了八路军的改编,天宝山民团的武装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天宝山游击大队,廉德三为大队长,一一五师派出干部任中队指导员。

83岁的高崇友说着儿时听到的发生在南大顶上的战斗故事。

天宝山民团改编为天宝山游击大队后,队员们的思想觉悟日益提高,对廉德三的统治基础产生了动摇,他想继续做“山大王”的梦想破灭。

1940年8月17日,廉德三在日特分子王功武的拉拢、煽动下,带领天宝山游击大队150余人叛变投敌,裹挟不明真相的千余名群众,占领天宝山,并将八路军一一五师13名战士缴械后送交给盘踞在费县县城的日军,这些战士惨遭杀害。

为稳固鲁南抗战阵地,八路军一一五师和鲁南区党委一边组成60多人的工作团,发动群众,开展政治攻势;一边组织优势兵力,对廉德三进行军事讨伐。9月2日,一一五师六八六团某连,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首先发起向天宝山的南大顶(当地群众称其为天宝山崮)的攻击。南大顶地势险要,三面悬崖峭壁,仅东南面有一斜坡,且修有围墙,易守难攻。

夜半,八路军官兵悄悄地爬上山腰,登上梯子向守寨敌人射击。战士李连福等爬到东南角堡楼下,以悬崖作掩护,向山上投掷手榴弹。廉德三手下的死硬分子夏茂瑞,一手提着短枪,一手挥动大刀,硬逼着部下抵抗。八路军战士组织数次冲锋,一次次被打下来。第二天黄昏时,对面山上我军的炮火轰倒围墙,战士们冲进围子,登上崮顶,拿下南大顶。

天宝山的南大顶,现在叫天宝山崮。

南大顶被攻克后,廉德三勾结日军并与刘桂堂匪军混编在一起,蹂躏无辜百姓。10月13日,八路军又以4个连的兵力,再次对廉德三部发起总攻击,激战两个小时,登上天宝山山顶,叛军大部被歼灭,日特分子王功武被当场击毙,廉德三重伤后逃进日伪军据点。受骗群众纷纷放下武器,回家与亲人团聚。

天宝山战斗,八路军一一五师作战科科长刘四喜及60余名战士壮烈牺牲,主任参谋李作鹏负重伤。

进攻前,部队再三强调,要切实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许杀害已缴枪的俘虏,绝对不许伤害群众。如发生火灾,要组织灭火,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天宝山战斗结束后,一一五师和鲁南区党委组织了庞大的工作团。工作团进村后,宣传八路军坚持抗战、建设根据地的方针、政策;劝说外逃或上山的群众返回家园,对受廉德三迫害的群众进行安置。当时正是收梨的季节,工作团帮助和组织群众收梨、卖梨。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让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政策更加拥护,人心稳定了。自此,抗日烽火燃遍天宝山及周边地区,鲁南根据地又增加了重要依托,并使鲁南抱犊崮山区和天宝山区两大块抗日根据地联结在一起。

地方镇两泉村今年83岁的高崇友出生在天宝山上。他说:“我小的时候,娘就经常说共产党好八路军好。她告诉我,八路军打到崮顶后,看见有很多群众,就尽量不再打枪,打枪也是朝天打,怕伤着群众。”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孙成民 周桐 通讯员 张伟 曹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