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崮”事新编·这十年|天宝山果品香天下,两泉村永记先烈恩

2022-09-29 15:34:58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9月21日,天高气爽。群山连绵的天宝山沐浴在秋阳下,宁静祥和。山区的南端有个崮,当地农民以前叫它南大顶,现在叫它天宝山崮。

两泉村就建在天宝山崮西面的山坡下。21日上午,两泉村的村路两边,摆满了收果品的摊子。55岁的村民李成洋正在收山楂,“我主要收山楂和李子。李子已经基本收完,收了67万斤;山楂一直收到初冬,预计能收100多万斤。”

两泉村的山坡上,栽满了山楂树,金秋时节,山坡一片红。

离李成洋的摊位不远,是村民高丙辉的摊位。56岁的高丙辉多年前就帮外地大客户收果品:“帮外地客户收果品,讲究的是公平公正,在价格和质量上,做到既让本地农民满意,又让外地客户高兴。”

沿一个个收购摊位走着、看着,摊主和卖果品的村民交谈着,笑声不断。两泉村党支部书记王少香说,现在还没到山楂、桃子的收购旺季,只有8个收购摊位;高峰期时,每天都有30多个摊子。

两泉村周边山坡的生产路上,不断有农用三轮车驶来,车斗里装满刚摘下的山楂、桃子。看到有陌生面孔向山上走,他们停下车来,热情地打招呼,满脸笑容地拿起车斗里的果子,让客人尝尝他们的丰收成果。

两泉村党支部书记王少香,说起山楂给全村人带来的收入,满脸都是喜悦。

山坡上,是望不到边际的果园,栽着山楂、晚熟桃等。果园里随处可见正在采摘果子的村民,不时有笑声在果园里荡漾。

王少香说,两泉村有2015口人,地几乎全在山坡上,山坡上栽下了3000多亩以山楂、晚熟桃为主的果树。今年秋季天气好,果品产量高、质量好,收购价格也好。近几年,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引导、扶持村民采取高接换头的办法,对老品种果树进行改良,村民从果树上得来的收入更高了。

“老品种山楂,收购价格每斤才1元多;新品种山楂收购价都在3元以上,最高的达到12元。”王少香说。

两泉村村内的一个果品收购点上,村民正在挑捡刚收购来的晚熟桃。

这么多果品,两泉村村民一点也不愁卖。村里有40来户村民帮外地大客户收购果品,新发展起来的6家电商势头更猛,36岁的村民高龙是其中的侨侨者。高龙以在网上卖山楂为主,客户遍布全国。他的仓库里堆满刚收来的山楂,门口是一箱箱正准备发往各地的山楂。“预计今年网上山楂的销售总量将超过100万斤。”他说。

不管是传统销售,还是走电商,收购来的果品都要在两泉村进行挑捡,去掉个头小、品质差的。这个秋季,有近200位两泉村的妇女、老人有了工作。他们坐在马扎上挑捡果品,平均每天有100元左右的收入,而且中午管饭。

两泉村村内的道路两边,摆满了刚收购来的山楂。

王少香说,靠果品一项,今年两泉村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村集体也能因此增加15万元的收入。全村靠果树收入过10万元的村民,有100多户。

地方镇果树站站长廉士东说,天宝山四周有20多个林果专业村,发展果园3万多亩。这些村子被天宝山环抱着,形成一个独特的小气候。这里山清水秀,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生产的果品品质好,这也是天宝山山楂能成为全国地理标志产品的原因。

包括两泉村在内的周边20多个村,村民靠种果树过上了好日子,但他们一直没忘了在天宝山战斗中牺牲的烈士。

今年83岁的村民高崇友就出生在南大顶上,他小时候就听过村里人讲述八路军攻打南大顶的故事。前些年身体还行时,他每隔一些时间都要爬上天宝山崮,清理一下杂草,修整一下顶上的树木。

高龙收购来的山楂,经过挑选后,才从网上卖往全国各地。

王少香说,每年清明、春节前,两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都会组织村里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志愿者前往烈士陵园,清除园中的杂草,栽下一些松树。“我们都是扛着红旗去的,我们想让烈士们看到红旗在飘扬。”她说。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孙成民 周桐 通讯员 张伟 曹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