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这十年看山东|老支书有了“新岗位”,越干越有劲

2022-09-29 10:28:4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整理、制表、约谈……9月,在利津县北宋镇后宫村,人民调解员宫寿城依旧很忙碌。

当了20多年后宫村党支部书记,2021年卸任后,颇有威望的宫寿城被北宋镇人民政府聘为专职“人民调解员”,继续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

“现在干调解工作,比以前顺当多喽!”宫寿城坦言,工作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折射出镇村中发生的变化,让他越干越有劲。

宫寿城。

“老把式”与时俱进

宫寿城在后宫村土生土长,村情、民情他都了然于心,有些村民有事儿就喜欢找他“评评理”,成为村党支部书记之前后,村民们更习惯了“有事找老宫”。

“以前,做调解工作多半是讲人情。”宫寿城回忆,村民间的矛盾,以土地纠纷、家庭矛盾为主,多数属于民事纠纷,只要抚平双方的情绪,调解工作就基本有了眉目。

后来,宫寿城渐渐有些“头疼”了——大部分村民法律意识在增强,一些老道理不再受用。

“调解工作要讲情理,更需要专业的法律知识储备。”宫寿城说,正当他碰到瓶颈时,北宋镇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全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增至73个,并成立交通事故、家庭纠纷、信访事项、土地纠纷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10个。

看着专业的调解队伍给村民科普法律知识,讲得村民心服口服,宫寿城这个“老把式”难免不动心。有没听懂的法律知识,他会找调解员讨教,或是上网查询,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卸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宫寿城如愿成为专职“人民调解员”。

“咱也算是与时俱进。”宫寿城笑得一脸幸福,“镇上经常对我们进行法治理论培训和实战演练,我工作起来更得心应手了。”

脚下“不沾泥”

在宫寿城印象里,调解矛盾,是“脚下沾满泥土”的工作——一方面,得密切联系群众,腿勤了,脸就熟了,话也就好说了。另一方面,调解不能仅限于桌前案头,必要时要靠脚踏实地的现场勘查。

“十几年前,在本村调解,虽然路不远,但坎坷难走,去一趟,整个人都灰头土脸的。”宫寿城说,彼时,村中很多地方还是泥土路,一到下雨天,泥泞的道路让人苦不堪言,“两辆车面对面经过,哪个也别想顺利过去。”

现在的后宫村则是另一种情景——宽敞笔直的柏油马路,路两旁,绿植长势喜人。宫寿城说,近几年,后宫村纳入利津县党建示范区,争取到了市下派工作帮扶组和镇上更多的扶持,平整敞亮的党建大道连接起每一户村民的家。

后宫村获得的荣誉。

“去村民家里调解个事,开车感觉不到颠簸,走路鞋上看不见泥。”宫寿城感叹,村中还投资300余万建设高标准党群服务中心,设有环境优雅的接待室,调解工作有了新“阵地”。

宫寿城补充,社区创建的“三治融合”积分管理系统,让调解过程中很多事项都能通过手机实现移动化办公,那段“脚下沾满泥土”的记忆早已渐行渐远。

人“好说话”了

做调解工作这些年,宫寿城发现了一个规律——一般生活条件越好的村民,越通情达理,“他们不再计较蝇头小利。”

宫寿城表示,近些年,人越来越“好说话”,是因为村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

以前,后宫村土地地势不平,灌溉条件不好,容易产生内涝,收成不好、收入也不高,每家都指望着几亩地吃饭,围绕土地,一点小小的摩擦有很容易转变成纠纷。

2017年,后宫村以实际行动帮村民稳产增收:平整土地、挖建沟渠、改良土壤、改种水稻……

“水稻实现平均亩产800公斤以上,每亩地收入比种玉米、小麦提高700元以上,为村里近200口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宫寿城笑道。

每到收获季节,后宫村合作社统一租用了专业的大型机械设备,提供收割、脱粒、粉碎稻秆一条龙服务。

“又增收,又轻松,村民的心情不知道敞亮了多少!”宫寿城说,还有村民发展起蔬菜瓜果产业,每户都住上了砖瓦房、楼房,家里添置了电动车、小汽车,有这样的好日子,谁还愿意徒增矛盾?

“除了经济条件变好,人的素质也提升了。”宫寿城说,近几年,在村中一次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村风、民风越来越和谐。“越干越有劲儿!”宫寿城坦言,于公,看着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打心里高兴;于私,镇上推行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工作,从任职年限、调解案件件数、法律素养等多方面对调解员们进行考核,制定奖励机制,这让他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