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崮”事新编·这十年|酸枝子上“结”出甜果果

2022-09-28 15:17:0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酸枣是费县新庄镇的村庄中最常见的野生植物,一旦在农田里冒出嫩芽,往往就会被庄稼人连根除掉。不过这几年,柱子山下的酸枣的身价越来越高了。

新庄镇的山岭薄地上,生长着一种脆枣,就是以酸枣为母本嫁接而来。这种脆枣为当地乡村脱贫致富立下了汗马功劳。

多年前,新庄镇纸房村里有一棵枣树,结的枣子皮薄、个大、嘎嘣脆,因此被村民戏称为打雷枣,比喻其一落地就碎裂。既然这枣子品质这么好,嫁接后会怎么样?一位农民便以脆枣做接穗,野生酸枣为母本,嫁接出了新的脆枣。结果后一尝,口感很不错,于是有农民陆陆续续学着嫁接。不过大多是农民的自发行为,脆枣种植还不成规模。

王明金的大棚里种植着各种各样的大枣。

柱子村村民王明金从2014年开始种植脆枣。那一年,48岁的他流转了柱子崮上的50多亩山地,正筹划着种点什么时,镇政府给他送来了1000棵免费脆枣苗。如今,他的果园里,脆枣累累,这脆枣,都是由酸枣嫁接而来的。

“其实在那之前,镇上就鼓励村民在酸枣棵子上嫁接脆枣。”王明金说。那几年,镇政府实施无偿发放脆枣苗的方法,让新庄镇的枣产业实现了快速扩张,原来漫山遍野、任性生长的酸枣树,变成了能结又甜又脆又受市场欢迎的脆枣的致富树。

不过,新庄镇的脆枣产业发展也不是一路坦途。有几年,由于枣疯病发生严重,加上栽培技术落后,种植脆枣经济效益大幅下滑。当地农民开始弃种、弃管,甚至砍树,脆枣面积出现大幅度萎缩。

2020年,镇政府从省里请来专家,才逐步探索出了一套脆枣产业提质增效的方案。

在专家的引导下,农民先是创新防治技术,对枣疯病“开战”。他们由露地栽培改为设施栽培,每一个大棚为一个独立的生产单元,阻断了枣疯病大面积蔓延。此举立竿见影,2021年当地枣疯病的发病率,由露地栽培的20%下降到设施栽培的2%。

专家向村民传授脆枣种植技术。

再接再厉,镇上又创新栽培模式,进行多样化设施栽培。在不同地势、地块,试验示范脆枣设施生产,采用双膜冷棚生产的,脆枣提前20天成熟,销售价格提高到露地栽培的5倍;采用暖棚种植的,脆枣成熟得更早,提前了两个月,市场价格又翻了一番。

也是那一年,王明金又流转了50亩山地,部分用于脆枣的设施栽培。“因为看到了希望。”虽然投入比露地栽培大一些,但王明金觉得有账可算。他的年收入也由10年前的五六万元增长到20多万元。

镇政府还引导枣农主动创新,拓宽发展路径。同是柱子崮下的西丰厚村村民宋加付,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将脆枣树做成了盆景。36岁的他主要培育脆枣苗,一年育苗量达20多万株。“挑选树形好的做盆景,不好的就卖苗。”镇果树站站长裴广营介绍说。到目前,今年宋加付已经卖了10多万元的盆景。

为让脆枣产业链变粗变长,镇上还在积极想办法。9月14日,裴广营和同事一起,找到浙江大学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希望找到延长脆枣商品期的方法。“脆枣好吃,但储存期短,销售范围就局限住了。哪怕储存期延长5天,我们也能将其销往长江以南。”裴广营说。

此外,他们还与山东省葡萄研究院合作,尝试制作脆枣白酒。

又脆又甜的脆枣。

时来运转,如今酸枣果也身价陡涨。“这几年,中医药、旅游产业都越来越受重视,酸枣即能加工饮料,果仁还可做中药原料,它成了俺们的心头好。”9月14日,王明金以9.1元/斤的价格,卖出了近300多斤鲜酸枣。

“收酸枣哩!”“买脆枣吧,又甜又脆啊!”一声声热切的吆喝声由远而近,由近而远,随着金色的秋风,不时在柱子崮下的村巷里流动。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 见习记者 李新宇 通讯员 高云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