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色“崮”事|日寇疯狂造惨案,义薄云天崮顶山

2022-09-26 16:03:1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崮顶山全貌,右上角连片红色瓦房处为当年常庄集所在地。山坡上新建石亭下就是三个烈士碑。

和周围的山比起来,崮顶山显得低矮,山坡四周梯田环绕,原本平坦的崮顶,也种上了花椒树。站在崮顶北望,不到一里路,就是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常庄村。

可在莱芜当地人的心中,这座不起眼的小山,却很高,是个英雄的山。这里是当年常(常庄)文(文字现,现南文字村一带)根据地所在地,英雄的故事,可以从山坡南边的三块烈士碑和常庄集惨案讲起。

“第一块‘阵亡烈士’碑是1941年4月莱芜六区立的,上有赵承仟等110名烈士的名字。第二块‘气壮山河’碑是1949年由原常庄乡群众立的,上有徐新得等70名烈士的名字。第三块‘气壮山河’碑是1949年由原文字乡群众立的,上有张思桂等69名烈士的名字。当年常文根据地是老革命根据地,常庄村更是红色堡垒村。这些烈士们为了保家卫国,和日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常庄村党支部书记段刚介绍道。

崮顶山顶,就是1943年常庄集惨案发生时,日寇开枪开炮打死打伤常庄及周边赶集群众的地点。1943年1月,日寇为彻底摧毁常文抗日根据地,在附近响水湾村安设据点,并妄图将常庄集迁移到响水湾据点。农历二月初五,是常庄大集,日寇上午出动了大批军队,将常庄集包围起来。在崮顶山高处架起机枪和小炮,企图硬逼群众去响水湾赶集。群众不听敌人的摆布,日寇架在常庄村南崮顶山上的机枪小炮,    便朝着密集的赶集人群疯狂射击,当场打死十几个人,受伤者100多人。

20世纪80年代,常庄村村民段明法在口述后整理的史料里,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敌人的机枪、小炮声响成一片……集市上,只见一些席子、筐篓被炸得飞上天,赶集的人群挤成一团奔逃,被绊倒的、打死的、受伤的,路面上一堆一堆的,哭喊声、惨叫声震撼山谷……北围阎四之子才2岁,随父赶集卖菜,不幸被敌人打死,其父挑着担子,菜一头尸体一头,泪如泉涌地向家走去。我们村卖饭的马同进之母,被打死在饭摊上。亓保刚之子正扫着花生皮被打死,手里还握着扫帚……

在这次惨案中,段明法的父亲也身受重伤,经多方治疗才能拄拐慢慢行走,失去了劳动能力。段明法则在不久后,在父亲的支持下,参加了八路军,走上了民族解放的战场。

段刚介绍三块烈士碑的情况。

英雄的常庄人民是不会屈服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仅常庄村就先后有20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他们的英名已镌刻在崮顶山烈士纪念碑上。1983年,当地政府为了纪念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将散布在周边的三块纪念碑迁移到崮顶山上。所以这里就有了三块烈士纪念碑齐聚的故事。

1939年9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在常庄成立四支队后方司令部。山东纵队兵工厂三驻常庄搞生产。1940年5月,中共泰山区地委、专署机关和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主力在常庄一带驻扎。5月中旬,日伪军600余人,对这里进行“扫荡”。在常庄附近杨家横和青石关爆发了抗战史上著名的杨家横战斗,此战第四支队共毙伤日伪军300余人。

常文根据地,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政治斗争、抗日后方指挥基地。在战争岁月里,常庄这个红色堡垒村,村民有伤亡记录的“扫荡”就经历了十多次,但这里的村民从未屈服,他们在抗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崮顶山南一里多路外的南峪村,也是个有着光荣历史的红色村庄。1940年莱东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山东纵队在南峪村建立兵工厂,为保卫兵工厂,南峪村村民遭遇了“南峪惨案”。1941年,南峪村被评为抗日模范村,如今这里建有“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今年72岁的退休村党支部书记李世清老人,16年来默默承担起守馆工作。

时至今日,段刚还清晰记得他上学时每年来祭扫三块烈士纪念碑的情景。为了方便人们祭扫,去年常庄村决定为纪念碑修建保护石亭,并平整硬化纪念碑周边场地、拓宽上山道路、栽植松柏。他们找到了嘉祥县的石刻加工厂,按照村民刘建成的提议,将亭子建成四方底座八柱亭子,以纪念八路军。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唐峰 刘晓续 通讯员 高翔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