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色“崮”事|阻击歼敌吐丝口,旌旗插上大崮顶

2022-09-22 14:59:58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从新建的济莱高铁莱芜北站向西北望去,不远处的青杨行村北有座山头,就是大崮顶。小雨后的大崮顶云雾缭绕,崮顶下的崖壁时而被绿树遮挡,时而脉脉相连。待云雾散去,从崮顶往西看去,十多里路外隐约可见济南市莱芜区口镇街道办事处,这里就是当年莱芜战役中吐丝口战役的发生地。

“大崮顶上有个寨子,俺们叫它‘大崮寨’。莱芜战役那一年,国民党的兵就住在山顶上的寨子里,他们晚上出来搞饭吃,逮住老百姓的鸡、羊、猪就杀了吃。后来,口镇那边来了解放军,把他们都打跑了。”9月14日,青杨行村87岁的吕功臣老人说起了他当年的记忆。

云雾缭绕的大崮顶。

1949年,吐丝口定名为口镇。吐丝口战役是莱芜战役的一部分,陈毅、粟裕指挥下的华东野战军在这里围歼国民党新编第36师。这里还是连接博山、章丘和莱芜的公路交叉点,地处国民党军李仙洲部从莱芜北撤的交通要道,也是其物资补给仓库所在地。莱芜战役前,敌人在这里储备了上百吨的弹药及数十万斤的粮草。打下吐丝口,既可切断莱芜之敌的退路,又能截击章丘援敌的进路。

富有攻坚经验的六纵3个师及鲁中军区警4团奉命攻击吐丝口之敌。六纵冒雨雪昼宿夜行400余里,从临沂以东地区强行军至莱芜。1947年2月20日20时许,我军16师三个团发起攻击。因吐丝口周围有外壕,筑有碉堡、隐蔽部,火力交叉支援,我军激战两天,只控制了吐丝口全部街区的三分之二。

济南市莱芜区委党史研究中心副处级干部刘少波介绍了当时的情况:“莱芜战役是典型的运动歼灭战,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龟缩在莱芜城内的李仙洲部得知吐丝口还在自己手中,便决心向吐丝口方向突围。华野前指及时调整部署,围三放一,在莱芜到吐丝口的公路两旁,集中了6个纵队的兵力,布下了一个大口袋,吐丝口就成了扎紧口袋的关键所在。”

2月23日上午,李仙洲带着73军和64军分成两路突围。至中午,敌刚离开莱芜城,我南路大军立即跟进抢占了该城。不久,李仙洲的先头部队也在吐丝口以南遭到正面堵击部队的顽强阻挡,李又急忙往回缩,但莱芜城已失。

青杨行村边的高铁轨道远方就是莱芜北站。

5万敌军被紧紧压缩在东西只有4公里、南北只有7.5公里的狭小地段上。在我各路大军打击下,敌军土崩瓦解。至下午5时,李仙洲部被我军全歼,李仙洲被活捉。在吐丝口攻坚战和阻击战中,我军取得了歼敌2.2万余人的重大战绩,为全歼李仙洲部发挥了关键作用。

吕功臣老人指着村北的大崮顶诉说当年战事。

紧接着,我军解放博山、淄川等13座县城,使渤海、鲁中、胶东解放区连成一片,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鲁南会战”计划,取得了打大规模运动战的经验。

口镇街道下水河村81岁的郑宪杰老人回忆起了他小时候看到的战役情景:“一开始国民党兵在各村伐树,用来在口镇修木寨子,各家各户的木门板也都被抢走用来修工事。敌人还抓走俺村的郑元成,让他打水劈柴干杂活。后来,他用镰刀割伤了脚才被放回来……再后来,俺们就都跑到了羊里镇的中土屋村躲着。打完仗以后,俺们还是不敢回家住,就在村北土洞里住下,一听见枪响就往北边沟里跑。”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莱芜和周边区县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华东野战军战胜敌人的最大保障。

口镇是老革命根据地,当时的莱芜县委就在口镇,口镇武工队在莱芜战役期间发动群众,对章莱、泰莱两条公路进行了6次大破袭。口镇江水村民兵组长、区武工队员崔学梓带领大家发明创造了地堰铁猫雷、树枝雷等,给了国民党军极大的杀伤。他的事迹被《大众日报》报道,还被山东军区授予“民兵一等功劳”勋章。

莱芜周边的博山、沂源、蒙阴、临沂等地群众也给予了我军巨大的后勤支援。在莱芜区苗山镇北古德范村,就有一位支前拥军模范、山东红嫂韩玉珍老人。

郑宪杰老人回忆当年莱芜战役情景。

当年的战斗已经远去,今天,这里百业兴盛、繁华热闹。口镇下水河村发展成为“山东省香肠加工第一村”“全国文明村”,村民居住在连片的居民楼里,安居乐业。口镇也已成为莱芜区的工业重镇,并被认定为第一批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街)。

莱芜吐丝口战役纪念碑位于口镇街道东侧方下河畔,伴着汩汩流淌的河水,洁白的碑体似乎向前来祭扫的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战斗故事。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唐峰 刘晓续 通讯员 高翔 张胜振 王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