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漫记|柏庄古村:一次红色资源的产业“变现”
2022-06-28 15:04:57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柏庄村内的古石桥。
仲夏时节,从莒县县城驱车,一路向东北,道路两旁,农田阡陌纵横,果树郁郁葱葱,大约40分钟就到了桑园镇柏庄村。瓦蓝的天空下,清澈的袁公河水从村西蜿蜒而过,微风乍起,满眼波光粼粼。
据《桑园乡志》记载,明洪武二年,胡氏、葛氏从今五莲县街头镇迁来建村,因见此地有一株大柏树,故名为柏庄。
走入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村落,仿佛走进了一幅恬静悠然的山水画。幽幽巷陌,翠竹葱茏,目之所及皆是风景。“2013年,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完成后,村民们逐步迁至新村,这里完整地保留了古村落的形态。”柏庄村党支部书记胡善锋说。
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古老的小山村变得灵动起来。远远望去,一座座古朴的石头院落鳞次栉比,掩映在浓密的绿荫下。柏庄村是鲁东南少见的红石村落之一。村中90%以上的传统民居建筑,均取材于当地特有的一种红砂岩石。目前,这里保存红石院落182处,所存最早的红石院落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石屋、石桥、石阶、石巷……这里处处散发着古风古韵。
近些年,柏庄村相继被评为山东首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山东红色文化特色村、山东乡村旅游重点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山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红色记忆
镌刻在岁月长河之中
“抗日战争时期,有段时间,这里曾是中共鲁东南特委驻地,北海银行、特委青训班等也曾在这里驻扎。”胡善锋说。革命者在这里留下了奋斗的足迹,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
走进中共鲁东南特委桑园旧址,墙上挂的一幅幅历史照片,陈列柜中陈列的一件件旧物品,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革命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
1938年8月,为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中共鲁东南特委在莒南县大店镇(当时属莒县)建立,1938年10月,迁至桑园镇柏庄。在此期间,大批有志之士慕名前来,投奔抗日队伍。
走出中共鲁东南特委桑园旧址,去往北海银行印钞厂旧址时,在巷口拐角处,原本应该90度的墙角被切去了一部分,令人迷惑不解。
胡善锋说,这是柏庄古村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被称为“拐弯抹角”。过去,住在街巷拐弯处的村民,会把自家两面墙相交的直角,改造成斜面或者磨成圆弧,最大限度地方便大家出行和运输货物。恭谦礼让、和睦相处的民风,早已融入柏庄村村民的日常生活。
“拐弯抹角”。
走过“拐弯抹角”,没多久,就看到一处老宅——北海银行印钞厂旧址。
北海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三大奠基行之一,于1938年12月1日在胶东掖县成立,1940年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进委员会在沂南成立后,随即正式成立了山东北海银行总行。该行所发行的纸币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山东革命根据地的主币,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为山东解放区乃至华北、华中解放区的本位币。
胡善锋介绍,1947年初冬,北海银行印钞厂从胶东地区辗转来到桑园柏庄。据记载,在当地组织的帮助下,装载印钞机器的14辆马车、装载行李的6辆马车及银行职工近200人顺利进入柏庄。
“2018年,我们对中共鲁东南特委、北海银行印钞厂两处旧址进行修缮,以图文展示、场景还原、沉浸式体验等多种方式,将其打造成为爱国主义、党性教育的红色基地。”胡善锋说。2022年初,柏庄古村革命旧址被评定为山东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正在大棚里忙活的张庆飞。
生态农业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过去,柏庄村产业基础薄弱。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和老区产业振兴政策的支持下,柏庄村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红色旅游等产业。
离柏庄村大约10分钟车程,就是桑园镇柏庄农业蔬菜种植基地。2020年,丽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在柏庄村流转60亩土地,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建起19座高标准蔬菜大棚,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豆角、西瓜等果蔬。运营管理采取“村党支部+企业+农户”的模式,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也带动了村民就业。
“蔬菜基地全部应用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可实现各类蔬菜、水果全年无间断生产。”说着,丽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庆飞按下自动卷帘机的按钮,棚顶的遮光帘就盖上了,棚内光线立刻弱了下来。
走进西瓜大棚,只见一个个饱满圆润的西瓜“躺”在翠绿的秧苗之间,空气里散发着西瓜的清香。今年70岁的柏庄村村民胡明春已在大棚里忙活了大半天。“在这里干活,每个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离家还近,也不耽误自己家的农活。”胡明春说。
“我们的蔬菜每天都配送到各大商超。”张庆飞说,附近村民零散送来的自家种植的瓜果蔬菜,他们也帮着出售。据了解,蔬菜基地带动了柏庄村及周围村庄大约100名村民在这里就业。
古村内沿街商铺。
乡村旅游
蓬勃兴起客人来
有着红色历史的柏庄村,将红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相融合,全力打造富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路线。
胡善锋介绍,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柏庄村遵循保护为主、合理布局、适度开发的原则,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集红色旅游、人文历史观光、数字农业、采摘餐饮、民宿居住等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柏庄古村已建设了游客接待中心、11家沿河商铺及2处精品民宿样板,同时,建设了“花海迷宫”“紫藤花园”“亲水草堂”等场馆和景点,目前一期工程已竣工。今年“五一”小长假,古村开放试运营,共接待游客10万人次。
“我们将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做好对外传播,让红色文旅越来越旺,村庄发展越来越好。”胡善锋对未来的旅游发展信心满满。
茶庄、粮行、豆腐坊……沿街店铺颇具特色。老式桌椅、黑白电视机、收音机……今年38岁的黄金和他的外甥杨光,在这里开了一间“乡村小酒馆”,酒馆内物品陈设年代感十足。
过去,黄金一直在外创业。2016年,他凭借多年的短视频工作经验,回到家乡莒县开始做自媒体。“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很有感情,拍摄的题材也是关于农村的,没想到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黄金说,“现在,在柏庄古村开这间乡村小酒馆,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新的体验。”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像黄金一样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同时,像柏庄村这种古村落,也被越来越多人知道,成了人们放松游玩的好去处。
“与喧嚣的城市相比,这里安静舒适,每次来都有一种很舒心的感觉。”34岁的侯祥和是一位职业画家,常常外出写生,半年前,他偶然来到这里,就被古村的风景吸引了。从那以后,一有时间,他就会来这里游览写生。“看着错落有致的石头房子,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听着潺潺流水声,我的心也会静下来。”侯祥和说。
在树下乘凉的村民。
如今,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将柏庄一分为二,一侧是清新幽静的柏庄古村,另一侧是岁月静好的柏庄新村。
“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路灯亮了,自来水也装了。”说起现在的日子,村民们个个笑逐颜开。
“2021年年底,我们在新村规划建设了农村幸福院,计划年内投入使用。”胡善锋说,这样就能满足本村老年人在家门口集中养老的需求。
今年80岁的胡兆为老人,儿女都在外面工作,平时他还要照顾生病的老伴,一日三餐都吃得很简单。“听到这件事很高兴啊,以后吃饭就方便了,听说还能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配餐,真是太好了!”他说。
走出柏庄,天色已晚。落日余晖中,远远回望,这个静谧安然的古村落沐浴在一片霞光里,泛着金色的光。这,就是幸福生活的颜色吧。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王萌 周桐 通讯员 杜海祥 郑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