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山东·来份土特产|古城鸳鸯饼,摊开看古城
2022-05-19 10:55:06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烧鸡糟鱼鸳鸯饼,牛舌呱嗒小北门”,在聊城莘县古城镇,这句顺口溜流传甚广。
古城镇位于莘县最南端,地处两省四县(山东莘县、阳谷县,河南范县、台前县)交界处,历史悠久。据《莘县志》记载:“明洪武十三年,黄河决口,原范县县城毁于水,从金堤河南向北迁移20华里重建县城,即现之古城镇。”此后的五六百年,今古城镇一直作为老范县的县城存在。1964年,古城镇划归莘县管辖。
鸳鸯饼。
古城镇文化深厚,不仅子路曾在此修书讲学,秦始皇曾在此设点将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还曾在此任县令……古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不少特色名吃,其中流传三百多年的鸳鸯饼就见证了这座老县城的兴衰更替。
古城鸳鸯饼成于清乾隆年间,因成品两两相扣、成对售卖,如鸳鸯般互不分离而得名。鸳鸯饼好不好吃,看看郑板桥的诗便知。1742—1746年间,郑板桥曾经在老范县(今莘县古城镇)当了5年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当时的古城鸳鸯饼就让他赞誉有加。
鸳鸯饼出笼。
郑板桥自幼丧母,家中贫寒,由费姓乳母教养成人。有一年遇上大饥荒,费氏每天背着郑板桥上集市卖东西,然后换饼给他吃。由此,郑板桥开始对饼情有独钟。在范县任职期间,郑板桥尝到鸳鸯饼后睹物思人,追忆当年乳母恩情,泪如雨下,于是便写下一首情真意切的诗:“食禄千万种,不如饼在手。平生所负恩,岂独一乳母。”郑板桥能够品饼思母,也可侧面反映出当时鸳鸯饼作为一种美食已受到社会各阶层欢迎。
几百年后,鸳鸯饼早已成了古城当地一个特色美食产业。而就在去年11月份,古城镇崔增鸳鸯饼制作技艺更是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莘县鸳鸯饼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崔增和鸳鸯饼的缘分也来自其母亲。崔增自幼丧父,其姐弟三人靠母亲养活成人。“小时候,每天傍晚母亲就挎着篮子,提着马蹄灯,走街串巷卖鸳鸯饼,母亲做鸳鸯饼的手艺是跟她姥姥学的。”崔增说。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他很早就掌握了这门美食的制作技艺。
鸳鸯饼。
鸳鸯饼的制作技艺比较复杂,需要经过选料、原料加工、主料制作、辅料炒制、汁料熬制、馅料调味、面皮精制、造型、古法蒸制共9个环节、21道流程。而其中选料调馅最为考究,鸳鸯饼馅料由精制猪后臀尖肉和新鲜大葱按照1:1比例混合,然后再放入酱油、盐、香油、味精和秘制调料搅拌。鸳鸯饼面皮制作也很讲究,面粉和水要按照5:3的比例调和,然后揉成面团,擀成面皮后要抻薄长透明的程度,抹少量油避免粘连。随后在靠近饼皮一端放上馅料,卷至8层,去掉两边多余面叶,上锅蒸10分钟即可出笼。“馅料调配恰到好处,8层饼皮薄而不粘、层次分明、晶莹剔透、筋而不硬,这是鸳鸯饼鲜香不腻的关键。”崔增说。上佳的古城鸳鸯饼形似鸳鸯,色香味美,馅料红绿相间,营养均衡。
制作鸳鸯饼。
现在,除了传统的猪肉大葱口味,古城鸳鸯饼还推出了鸡蛋葱、香辣鱿鱼、孜然羊肉等多种口味。虽然色香味美的鸳鸯饼经常登上电视、报纸,引得上百里外的食客慕名而来,但其古法秘技,崔增并未当宝贝捂着。他不仅培养了鸳鸯饼第五代传承人张艳红、岳幸,还收了很多省内外的学生。如今的鸳鸯饼已然成为鲁西家喻户晓的传统小吃,走入寻常百姓家。
一笼白雾,几声吆喝,三五好友,品天说地,古城人爱吃鸳鸯饼,摊开满眼尽古城。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祝超群 通讯员 杨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