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山东·来份土特产|杜桥豆腐皮出杜桥,人勤水清豆皮香

2022-05-11 19:00:0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世上有三般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勤劳的杜桥村人不怕苦,他们继承祖辈遗志,把豆腐皮做出了名堂。享誉四方的“杜桥豆腐皮”就是有力佐证。

从高空俯瞰,滚滚东流的徒骇河把杜桥村抱入怀中,而南部3公里处,奔腾而来的黄河又为这个小村庄带来了肥沃的泥沙。种豆、磨豆、做豆腐皮,100多年来,杜桥村的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把一粒大豆做到极致。

杜桥豆腐皮,因“杜桥村”而得名,始于清朝末年。早年间,杜桥村借助徒骇河水发展起豆腐皮产业。在杜桥村,家家户户依水而居。清澈的河水让这里出产的豆腐皮豆香浓郁、劲道十足。后来,人们又纷纷尝试用井水、黄河水做豆腐皮。

晾豆腐皮。

好豆出好皮。杜桥村人用自家种的大豆生产豆腐皮。

每当夜幕降临,惠民县清河镇杜桥村党支部书记崔乃占晚饭后总会沿着徒骇河大堤转一转。横跨徒骇河的杜家桥也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崔乃占清楚地知道,杜桥豆腐皮之所以繁荣了100多年,正是因为脚下这条河。

杜桥村总共374户人家。改革开放之初,是杜桥村豆腐皮产业的“黄金时代”,那时候,全村有120多户做豆腐皮。目前,杜桥村只有20多户群众在做豆腐皮,每天加工200斤大豆。一年四季,不停运转。虽然数量下降了,但村里的返乡青年建起了现代化工厂,“杜桥豆腐皮”迎来华丽转身。

54岁的崔乃占清楚地记得,他自懂事起,就经常看老人们在做豆腐皮,不用特地学,光看就看会了,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令记者惊讶的是,这位阅历丰富的支书随口就讲起了做豆腐皮的流程:选豆、泡豆、磨浆、熬浆、点浆、泼制、压榨、揭皮、切皮、叠皮、装锅、糖色水煮、出锅、晾干。整个过程需要24小时。

在杜桥村的生活日常里,今天连夜做出来,明天就上集卖,往往不到中午就卖光。每逢过年过节,杜桥豆腐皮也是畅销的“硬通货”,往往供不应求。

“虽然磨豆腐辛苦、累人,往往凌晨两点起床,但没有白下的力,我们村这些做豆腐皮的户,年均收入都在20万元左右。”崔乃占说。

杜桥豆腐皮迎来企业化生产时代。

本村青年返乡创业,杜桥豆腐皮迎来企业化生产时代。

杜桥村的人们不但磨豆,也种豆。在杜家桥对岸的大田里,1000多亩大豆即将播种。在品种上,聪明的杜桥村人专门播种蛋白含量、脂肪含量都较高的齐黄34号。黄河水的丰厚馈赠让这里的大豆长得格外好。

两条河流滋养着这里的人们,而人们也注重环境保护。有了砖头瓦块等垃圾,宁可拉着去外地掩埋,也不往河里扔。直至今日,还有人喜欢到徒骇河挑水喝。

除了小家小户做豆腐皮,杜桥村返乡青年杜美收还在镇驻地建起了现代化的豆腐皮工厂。2008年,杜美收从部队转业后,发现家乡的豆腐皮产业出现萎缩现象,于是他返乡成立了惠民县东方豆制品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豆制品生产,主打“杜桥豆腐皮”品牌。

作为杜桥村人的后代,这位倔强的年轻人要用数字化的规模生产再现当年的老味道。于是,杜美收从杜桥村聘请了20余名老师傅,老师傅又带起了50多名新师傅。杜美收还带着大家伙南下江苏、浙江、安徽一带去学习豆制品制作工艺。与众不同的是,这家企业坚持自己种大豆,目前,杜美收已经流转了1000多亩地专门种大豆。如果不够用,再收购社员种的大豆。

当传统工艺碰撞了现代技术,美味就诞生了。据惠民县东方豆制品有限公司经理马先光介绍,目前,这家有情怀的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生鲜链、冻品链、休闲链三条生产链的企业。如今,“杜桥豆腐皮”旗下,既有保质期只有三到五天的豆腐皮、豆腐干、豆腐泡,又有保质期较长的香菇豆干、黄金豆条,还有黑豆、黄豆、绿豆版冻豆腐。

杜桥豆腐皮生产线。

杜桥豆腐皮切丝,加葱丝、香油、味达美凉拌,就是开胃小菜。

五月的阳光下,波光粼粼的徒骇河向东奔流,再跑40公里就流入大海的怀抱。不远处,建筑面积8685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二期项目正在建设,豆制品文化博物馆、体验馆即将在这片土地上崛起。杜桥村与豆腐皮的故事未完待续……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刘真真 通讯员 陈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