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人”设十三章·馆藏记忆贯古今|次第绽放新六艺,扶摇直上千层级

2022-04-21 14:33:27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千佛山下,寸土寸金的繁华地段留给一座公共文化馆;经十路边,新城区的“风水宝地”建起了博物馆、美术馆——这是济南,把文化捧在手心,涵养着城市的性格和精神。

“楷木,读楷(jiē),不读kǎi。”在省文化馆非遗展厅的一座孔子雕像前,山东省文化馆馆员卞辉告诉记者,楷树是孔子故乡曲阜孔林中一种特有的树种,其木雕刻而成的器具玲珑剔透、木纹如丝而不断,这尊孔子像即由楷木雕刻而成。

位于千佛山下的山东省文化馆。

从意韵悠远的雕刻,到造型生动的布老虎;从巧夺天工的刺绣,到璀璨艳丽的风筝……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见证着绵延不息的文明传承。省文化馆的非遗展厅分上下两层,二楼为非遗传习厅。在这里,孩子们在一招一式、一榫一卯、一针一线中了解古老技艺的前世今生,和非遗传承人一起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三楼是常态化非遗展厅,2000多件展品,让深藏于乡野阡陌、都市街巷的非遗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疫情期间,省文化馆的“新六艺学堂”如期开课。“只是课堂搬到了线上。”省文化馆助理馆员杨艾鸽介绍说。省文化馆按照“馆舍封闭,服务不停”的原则,继续为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线上直播课,与群众“艺路同行”。

喜爱文艺的上班族孙思琪告诉记者:“自从疫情来袭,我就习惯网上逛馆、看展,线上的文化活动让我足不出户就能接受文化的熏陶。这段时间,我就在线上学形体舞。”

游客在山东省文化馆参观巨幅民间花布作品《中国梦》。

如果说去文化馆可以学习技艺,去博物馆、美术馆更多的是开拓视野,接受艺术熏陶。4月13日,疫情阴霾正逐渐散去,山东省博物馆和山东美术馆相继重新开放。

展馆内,前来参观的主要是家长和孩子。市民杨健是和5岁的儿子一起来的,他说,走进博物馆,才知道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山东就生活着与“北京人”同时代的“沂源人”;第一次了解到,西汉所设50处铁官中山东就占12处……他的儿子则最喜欢三楼的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栩栩如生的动物让小家伙流连忘返。

与省博物馆比邻而居的是山东美术馆。进入大厅,高耸的浅色墙壁和黑色的孔子问道大型雕塑,与入口处通透的玻璃窗构成了一副艺术气息和时尚气息浓厚的画面。展厅非常高,一幅幅巨幅作品摆放在展厅的墙壁上非常有震撼力。

省博物馆内景。

相较于传统美术展览,山东美术馆大胆利用人工智能、虚拟与现实技术、沉浸式空间等新技术和新手段,为观众带来震撼的交互体验。在三楼,大明湖畔的超然楼赫然耸立。工作人员介绍说,设计师利用镜像原理产生的错觉,可以让观众身临其境和“超然楼”互动,瞬间变“大侠”,轻松地完成有趣又刺激的倒挂金钟、飞檐走壁、卧榻屋檐等动作。

他们还把这种“震撼”复制到了网上。山东省美术馆打造的网上虚拟美术馆,应用技术数字化模拟馆内的所有功能区域,展厅、灯光效果以及正在展览的作品与现场效果一模一样,点击后还能了解作品和作者的详细介绍。让更多人在“云端”享受到艺术之美。

在济南,文化馆、博物馆、音乐厅、大剧院等文化休闲的场所越来越多。每到节假日,看电影、逛书店、观演出、听音乐会、参观展览……多种线下线上的文化休闲已成为很多济南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高雅的艺术、先锋的作品、新潮的剧目争相登场亮相,这种文化浸润的生活撑起了城市文明的“骨架”。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 唐峰 兰姬慧 孙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