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人”设十三章·馆藏记忆贯古今|古庙冠笄根与魂,亦文亦武大丈夫

2022-04-21 14:28:08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漫步济南老城区,不经意间总能迎头“撞”见些古风遗韵、旧日时光。

济南府学文庙便是其中之一。春日轻寒里,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的古建筑群巍然屹立。因为疫情防控,文庙大门紧锁,记者只能从门缝中窥其一二。映入眼帘的是一幢二层建筑,其上书有“尊经阁”三字。四个高高翘起的檐角,仿佛映射着往日的辉煌,也在叙说着泉城学脉的绵延赓续……

济南府学文庙。

这里是古代祭孔、教学、科举考试的场所,是济南府的文化教育中心,被誉为“齐鲁文衡”“海岱文枢”。当年,大成殿前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孔仪式,文人墨客云集,场面蔚为壮观。从在济为官的曾巩、苏辙,到出身济南的张养浩、李攀龙、周永年等历代名士,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可惜建成后的两三百年间,文庙历经战火,终于坍塌。明朝初年进行了重修,后来虽然又有很多次修整,但都仅保留了明朝时期的规模和布局。民国后,学校、工厂等轮番入驻,直至2005年,济南市政府开始对文庙进行大规模全面修缮,先后投资3亿多元,历时5年,基本恢复了古老文庙的宏伟面貌,并于2010年免费开放。

翰墨味道由历史深远处飘到了今天。从1998年起,每年9月24日,会有年满18岁的少年在这里接受冠笄礼——这一天是济南市的成人节。少年们在这里习礼仪、拜先师、加冠笄、谢师长,以传统的成人礼形式宣誓自己成人,师长则提醒他们要志存高远,立德修身,成为有品德、有担当的有用之才。

像文庙一样带有济南特色的古建筑群还有不少,然而,在岁月的冲刷下,古建筑曾不同程度出现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坍塌、地基塌陷、建筑倒塌等诸多险情。济南城一度难觅古风雅韵,城市文化有些许单调。

变化始自2000年前后,济南市积极推动古城保护,制定了《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实施名人故居遗迹修复、人文景观建设和民俗文化展示等项目建设,让一度因过度商业化而受到诟病的济南古城提升了文化内涵。

经过多年建设,如今走进济南,那些值得骄傲的标签,像鼓楼、会馆、寺庙、大院和古城墙等又“活”了过来,展现着城市的昌盛和繁荣,彰显着深厚的底蕴和精神,支撑着这个都市的内在世界。

“关羽义薄云天,岳飞精忠报国,咱们老百姓就敬重这样的人。现在有疫情,来的人少,没疫情的时候,天天都有人来这里祭拜。”住在武岳庙附近的赵传禄老人介绍说。

武岳庙一角。

武岳庙最初的名字为“汉前将军寿亭侯庙”,建于宋代,明万历年间被赐祠额曰“英烈庙”,清初改名为关帝庙,成为济南规模最大、建筑最早的关帝庙。民国期间重修,合祀关羽、岳飞,故称武岳庙。赵传禄说,原来的武岳庙因年久失修而破败,现在的是2011年政府重修的。

古色古香的武岳庙建筑群。

古建筑,是济南的根和魂。时光流转,如何完成历史空间的有机更新?济南给出了答案:静静的文庙和武岳庙传承着儒雅谦和、爱国忠义的精神底蕴。一路之隔,咖啡厅、文玩店精致优雅,在春日里静默着,等待着游人的到来。前行数百步,芙蓉巷里被香气和热气笼罩,馄饨热腾腾出锅,把子肉香气扑鼻;再向前,泉城路上的新华书店、创意中心和购物中心,仿佛是古城拥抱未来的双臂,凸显着古城对年轻人的友好和对未来文化的包容。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 唐峰 兰姬慧 孙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