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造|嘉祥鲁锦:指间“非遗” 美丽如锦
2022-04-02 09:05:24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梭飞线舞,机杼喳喳,一段段色彩斑斓的鲁锦不断织就……最近,在济宁市嘉祥县春秋源鲁锦制品厂,新学员刘巧凤正跟着厂里的师傅学习鲁锦手工纺织技艺。
指间“非遗” 美丽如锦(资料图)
嘉祥是著名的“中国鲁锦之乡”,早在春秋时期,嘉祥一带就是桑蚕之地,纺织业十分兴盛。嘉祥武氏祠汉画像中的《曾母投杼图》所画斜织机就是当今立式织机的先祖。元明之际,棉花在山东推广种植,鲁西南人民将传统的丝织工艺揉于棉纺,形成了民间织锦,即鲁锦。2008年6月,鲁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80岁的赵芳云是鲁锦织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从十几岁时就跟着母亲学纺线织布。“那时候,当地人都把鲁锦叫为‘老粗布’,人们铺的、盖的、穿的差不多全是自己手织的这种老粗布。”赵芳云说。在当时,织布不仅能满足全家人的穿用,还可以作为一项补贴家用的副业。对于未嫁的女孩来说,将来结婚时的嫁妆中,织锦是必不可少的。
老式织布机织造鲁锦(资料图)
“插花描鱼不算巧,织布纺棉做到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嘉祥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木制纺线车,纺线织布成了当地农村妇女必学的女红。“以前日子穷,常把织的布拿去卖了换吃的和工分。”赵芳云说。姑娘们不仅织布养家,也是在筹备自己的嫁妆,出嫁时的被面、褥面、床单、帐子、衣料等都是自己做的。婆家会以织锦的花色、数量和技巧来衡量新娘的德行、手艺。
“纺线织布不能图快,快纺不易纺匀线,粗细不匀容易断线,接线打‘补救’时,就留下线疙瘩,布面上会不平整。脚蹬得狠,但手要轻,全靠指间功夫,这样织出的布要平整、密实、断头少。”纺线织布几十年,赵芳云早悟出了经验。如今,赵芳云不仅能织出“迷魂阵”“喜字锦”“孔雀开屏”等数百种鲁锦纹样,还能把汉字织进鲁锦。
手工织鲁锦(资料图)
缎纹鲁锦图案多是颜色绚烂的精美祥瑞物,而这种图案美感正是靠遮色线交织出各种各样的纹饰来体现的。鲁锦在最初的平纹、斜纹、方格纹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枣花纹、水纹、狗牙纹、斗纹、芝麻花纹、合斗纹、鹅眼纹、猫蹄纹等8种基本纹样,并通过红绿搭配、黑白相间、蓝黄穿插等用色技巧展现各种绚丽图案。
图案绚丽、寓意吉祥的鲁锦还有很强的实用价值。“鲁锦吸汗、透气性强,穿着舒适,有益人体健康。”春秋源鲁锦制品厂厂长张秋梅说。所制中式服装宽袍大袖,穿上比较庄重,家居服以斜纹、提花为主,斜纹较柔软,提花有按摩穴位的作用。特别是夏季,无论天气多么炎热,鲁锦家居服穿在身上都不会贴身。
鲁锦织造工具(王南 摄)
鲁锦是好东西,但其织造程序却十分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大大小小70多道工序,主要有纺线、染线、扽线、经线、闯杼、刷线、掏缯、吊机子、织布9道主工序。这就导致鲁锦织造速度慢,一个人一天最多织五六米。
老式织布机织造鲁锦(资料图)
正因制造工序繁琐,再加上机械织布的冲击,鲁锦织造在农村日渐式微。而为了继续传承这项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一些手艺人开始融入时代元素,加以创新。其中,嘉祥春秋源鲁锦制品厂就开了虎头鞋、肚兜、手提包等新产品;设置了专供游客体验鲁锦织造技艺的祥城巧女工作室;还建了手工植物印染作坊,把中国传统的草木染、扎染、蓝染工艺用于鲁锦面料;并开发了刘山口鲁锦古村落,打造了体验鲁锦、蜡染、扎染、鲁绣等传统手工艺的生态民俗旅游村。
鲁绣(资料图)
“鲁锦的使用范围仍在不断拓展,现在网上销售和私人订制模式让我们的产品成为了纺织市场的抢手货。”张秋梅说。一些演员服装都是剧组找她们定制的,一年定制数量大概在两万套左右。如今,在传统鲁锦纺织的基础上,嘉祥开发了一大批鲁锦新产品,现已通过线上和线下渠道,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祝超群 通讯员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