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来自基层教学一线的省人大代表建议:城乡“牵手”,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

2022-01-26 15:37:2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省级财政教育投入增长10%,建好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

“现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农村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和评先树优等方面获得了政策倾斜,但农村学校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等方面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省人大代表、淄博市临淄区闻韶小学校长齐玉芝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学校生源数量和占比逐年降低。以临淄区为例,2010年全区农村地区学校学生32881人,占比52.55%;2020年全区农村地区学校学生15542人,仅占31.49%。

齐玉芝表示,农村学校生源的减少,致使农村学校教师需求量相对下降,年轻人不愿意下乡任教,中老年教师大多不愿离开,所以现在存在“超员缺人”和教师老龄化现象,部分学科教师缺乏,教师队伍缺少活力;因为学生数量减少,生均经费相应减少,农村学校实验、艺体等器材的维护能力下降;另外,农村中小学校男女教师比例失调,女性教师占绝对多数。

“近几年,农村教育进步巨大,但依然相对落后于城市,尤其在基础教育资源、教师生活保障等方面还是有较大差距。”在山区学校工作25年的省人大代表、新泰市禹村镇初级中学教师金玉美说。她认为,农村学校缺少年轻老师,而且教学设施和设备相对落后;农村教师培训和交流机会相对较少,城乡流动机制不够健全。

“要探索建立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由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共同组建,建立共同体内教师轮岗常态机制,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学质量差距;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的激励力度,确保农村学校教师平均工资福利待遇水平不低于城市学校教师;引导企业和个人,通过建立农村教育发展基金等方式捐资助学。”齐玉芝说。她还建议,把1:13.5的初中师生比和1:19的小学师生比,分别提高至1:11和1:15;探索编外聘用机制,拓宽专业人才的入校渠道,让他们承担起专业学科发展任务。

“加强职前和职后培训,增加农村教师学习、培训和交流机会;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支持力度,继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教学条件,切实解决农村教师的食宿、交通等生活保障问题;配置校车,解决服务半径内学生的交通问题。”金玉美建议。国家还可通过优惠政策引导,鼓励本地优秀生源报考师范类院校,并相应降低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回乡任教门槛,扩大公费生定向培养规模。

省人大代表、临沂市第三十九中学教师徐光琴则建议,要探索推动音乐、体育、美术、外语、心理健康等短缺学科教师在城乡间“走校走教”;完善农村学校教学评价方式,充分激发学校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互联网+教育”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提升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水平和网络教学能力。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祝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