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医山东|学人医生杜怡峰,20年执着拓荒阿尔茨海默病

2021-12-02 10:37:44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杜怡峰,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默默探索的神经内科医生、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978年走进医学院大门的时候,他就牢记着“人命关天”的朴素道理。在往后那些年里,他给自己的人生信条里添加上“救死扶伤”四个字。

他对一张新闻照片印象深刻:一位急诊医生因为没能把病人救回来而躲在无人处失声痛哭……

这泪水源于对生命的敬畏,源于内心的使命感。而杜怡峰,感同身受。

做了几十年医生,看过数不清的病号,时至今日,杜怡峰坐诊的时候,内心依然是紧张的,生怕出现诊断不当之处。那感觉,正如他的老师当年所说的“如履薄冰”。

敬终如始,善作善成!

杜怡峰教授参加义诊活动。

“个人兴趣要与社会需要相适应”

“医生,其实一个比较普通的岗位。”落日的余晖跳下窗台,杜怡峰卸下一天工作的紧张,缓缓说道,“但医生对老百姓来说,其实又是很重要的一个职业,它涉及到人们的身心健康。”

自然,医生肩上的担子沉甸甸。也因此,每一位刚入行的医生,都会努力像海绵那样吸取专业技能的水分。年轻的时候,杜怡峰也整天想着多学习掌握些临床技术,有更好的方法帮助那些危重病患。

“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就更加关注群体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某个患者。”他说,“比如一些慢病、对老百姓危害比较大的疾病,作为医生,除了服务好每一位患者,还要从群体的角度思考它的预防、治疗等问题。”

多年来,杜怡峰和他的团队在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方面倾注颇多。“对这个病,我们经常考虑的就是怎么降低它的患病率、让更多人了解它、使病人能得到及时治疗……”他强调,让老百姓意识到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非常关键。

1978年,杜怡峰考上济宁医学院,专业是临床医学。其实,在他的高考志愿里,医学只是第二选择;他本来想学工程技术类专业。

回首往事,他笑着说,志愿只是一方面,关键的是能否热爱所学。“个人兴趣当然很重要,但要与社会的需要相适应。”杜怡峰告诉记者,“干一行爱一行,其实也是咱们老百姓熟知的常理。”

他觉得,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事事如意,积极地适应调整才是生活本质。

沉浸在医学院全新的知识海洋里,杜怡峰慢慢觉得自己正在学习的东西应该是很重要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掌握医学知识都是有帮助的。”他说,“你能帮助到别人,对吧?”

这就是医学生杜怡峰的朴素想法。

杜怡峰相信,确立了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往往能够如愿。

“为了目标欣然付出,甘之如饴”

大学毕业后,杜怡峰被分配至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先在精神科,后到神经科。

那是埋头上坡的十年。“1980年代,没有今天这样丰富的辅助诊断检查手段,跟着老师一点一点锤炼了扎实的临床基本功。”杜怡峰坦言,那一代的医生都是这么磨过来的。

“你面前的患者很痛苦,如果我们诊断治疗恰当,就能帮到他,他就康复了!”杜怡峰说,“这会让你感觉到存在价值,树立起职业信心。”

在医生这个岗位上工作久了,经验一步步得以积累,不知不觉之间心生欢喜。对医生这个职业,杜怡峰的心中除了悄悄长大的热爱,还有愈发笃定的敬畏。

人命关天,是人尽皆知的道理;将其贯穿于每天工作的始终,则是医务工作者的日常。从他律到自律,从自发到自觉,医生杜怡峰在敬畏与热爱交织间锚定生命航向,也激发出不断向上的热忱。

1991年,考取青岛医学院硕士研究生;1995年,赴同济医科大学读博士;1999年,首都医科大学,博士后。

“想法很简单,就是要提高自己。”杜怡峰说,医学这一行本身就要求从业者不断学习、深造,否则就谈不上为广大病患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学医路上,杜怡峰一路攀缘升级,无疑算得上现在人们常说的“学霸”。“我可算不上学霸。”他笑着说,“确立一个的目标、愿意付出不懈努力,我相信往往能够如愿。”

从动了考研的念头到顺利考上,中间也经历了三四年时间的备考。“当时考研肯定有一个艰苦的过程,但人是快乐的。”杜怡峰说,“心中有了目标,你会为之欣然付出,甘之如饴。”

199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当时的济宁地区人民医院。按说,杜怡峰在专业方面已经站在了同龄人的前列,在同事中间也算超前的了,为什么仅仅一年后又去读博士了呢?

“就是感觉还应该再拼一把!”对他来说,也许在专业领域里看见得越多,反而越觉得自己所学不够,就越想去深造。

杜怡峰认为,医生首先要把自己的临床工作做好。

“越是未知,越让人想去一探究竟”

1998年,博士毕业后,杜怡峰来到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

硕士、博士的研究方向都是脑血管病,他又因为机缘巧合转向了阿尔茨海默病的钻研。

1999年的一天,杜怡峰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老年痴呆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那个时候,我们神经科医师对老年痴呆症也并不十分了解。”杜怡峰回忆道,“翻看了目录和前面的内容,感觉挺有意思,就把这本书借了出来。”

细看之下,杜怡峰对老年痴呆症越发产生兴趣。“关于这个病还有很多问题没搞清楚。越是未知,越让人有欲望去一探究竟。”

今天,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病有了更多了解,深知其危害甚大。“特别是到了病程后期,它对老年人能力的损伤非常严重。”杜怡峰语气更缓,“失能!很多患者到了后期连吃饭、穿衣、上卫生间都不会了,这个疾病的危害太大了!”

试想一下,如果家里的老人腿脚没问题,能走能跑,但认知能力下降甚至丧失,会给对整个家庭带来怎样的影响?对头脑清楚的患者来说,即使是卧病不起,其他人也可以进行有效的护理;反之,就会出现“护理不了的问题”,因为患者没有能力进行正常沟通了。

更让杜怡峰不安的是,现在老年痴呆的患病率太高了,8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可达20%。“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群体,对整个社会都有着很大影响。”杜怡峰说,正因为这个疾病对患者本人、对患者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影响巨大,自己就希望作为一个医生,能有机会进行好好地学习和研究,为解开阿尔茨海默之谜做些事情。

后来,他就联系了《老年痴呆基础与临床研究》一书的作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盛树力教授。盛教授是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的一位斗士,亦是将延缓脑老化科普知识普及千万家的推动者。杜怡峰选择到盛教授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科研工作。

2002年,杜怡峰博士后出站,成为山东省立医院的一名神经内科医生。

“‘救死扶伤’是对医者的最好概括

任何工作都有它的平凡性,同时又有其崇高性。大家服务社会,存在分工不同,但没有职业高低之别。

对一个医生来说,杜怡峰认为,首先是干了自己专业,就要热爱它;第二,要清楚自己专业的责任性,这种责任性是社会要求,也是自我要求;第三,清楚了自己肩上的责任,要有想法、有行动,锤炼好尽责的本事。

“本事从哪里来?肯定是日复一日努力来的。”杜怡峰娓娓而谈,“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从一个年轻大夫成长为一名称职的医生,有一天也会成为大医生。”

在他看来,“大医生”不是指年龄大,更多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意识、更强的专业能力、更好的服务态度、更深的学术钻研。

医生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具体到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选择专业方向,也就是明确着力点,非常重要。这就像习练中国武术,其精髓在于将周身力量集中于一点爆发出来。

那么,医生如何在自己专业这个点上发力呢?

杜怡峰觉得,应当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把自己的临床工作做好,“一定要为老百姓看好病”。在此基础上,拿出一部分精力做好相关疾病的研究工作,拓展我们对某个疾病的认识,争取在防与治上做出更多贡献。

认真踏实地将临床和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这也许就是大医生的攀登之路。

阿尔茨海默病是杜怡峰为自己选择的发力点。寒暑往来20年,杜怡峰执着于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

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痴呆与认知障碍”课题组在他的带领下致力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防治的研究,围绕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预警与干预研究开展了深入探索,建立了具有国际影响的“阳谷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队列”,构建了山东省阿尔茨海默病数据库和样本库,牵头开展的MIND-CHINA研究已成为国际“World-Wide FINGERS Network”项目的五大分中心之一。

杜怡峰坦言,对所有探索者来说,道路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但每一点进步都是有意义的。这中间,课题组团队和仇成轩教授等合作伙伴的付出甚巨,也离不开自己所在科室、兄弟科室以及医院相关部门的极有力支撑。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砥砺前行者,一定是内心强大的人。虽然做了几十年医生,看过数不清的病号,但每一次面对生命困境时,杜怡峰从未司空见惯。

“你面前的老人,他连缘结一生的子女都不认识了!孩子痛苦不?作为医生,你平静得了吗?”杜怡峰说,“救死扶伤”四个字是对医者的最好概括,也是每个医生提灯而行的源动力。“这种力量,让我们变得真正强大!”

仁医名片

杜怡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主任,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科主任,山东省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卫生健康系统“鲁卫工匠”,首届“齐鲁最美医生”。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C)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神经内科学分会第八届、第九届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等职。

擅长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记忆障碍、痴呆、帕金森病、运动神经元病等)和神经系统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