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新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不能全靠提供打工机会

2021-11-25 14:51:07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记者采访中发现,各地农村地区选择就地就近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环境得到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产业扎根农村,这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可观的就业机会。

然而,就地就近打工的机会虽然多了,但多是解决一些中老年人的就业增收问题,往往难以吸引一批农村中青年人回乡发展。可见无论是现有产业类别,还是产业提供的打工就业岗位,都难以满足中青年人对自身发展的预期。年轻人是下一步发展的希望,在农村地区更是如此,因此要带动农民整体增收致富,不能全指望提供打工机会这个老渠道,还要想办法把土地资源变资产,创造更多空间和更大可能,吸引更多中青年人回来建设农村、发展农村。

如今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很多依赖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可以有效推进集约化和机械化种植,显著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和效益。但很多农民往往从土地中被动剥离,仅仅成为拿着土地租金的产业工人。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这是现阶段乡村振兴的阶段特征和发展需要,但应该充分认识到我们的目的不是把农民变成工人,而是要通过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想要增收致富和实现共同富裕,单纯依靠中老年村民打工增收明显不现实,中青年村民也要充分参与其中。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源,简单的土地流转模式,并不能完全体现土地资源的价值和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地区迈向共同富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农民手中最重要的资源,土地利用应该从资源利用变为资产利用,充分发挥土地的资产属性甚至金融属性,给农民绑定更多更长久的利益,让农民凭借手里的土地资源,稳定、持续、有增长地享受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红利。

在聊城市茌平区实行的“土地托管+农民入股”模式就是土地资源变资产的有益探索。当地试点村庄通过把土地托管给企业的模式,既能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和机械化种植,又能通过“保底收益+盈余分红”的分配机制确保农民及村集体收益。其中,农民就是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分享大部分盈余收益。另外,在枣庄、济宁等地试点实行的土地抵押贷款模式,也是对土地的资产和金融属性的有益开发探索,土地价值得到进一步开发,农民发展的资源变多。

在今后的乡村产业发展中,更多产出效益高、利润增长快的产业可能落地农村。如果可以探索通过把土地资源变成农民资产,开拓更多创造性的增收致富渠道,不用单纯地靠出卖劳动力赚辛苦钱,农民的长期利益才能得到更多保障,愿意回村的年轻人才会越来越多,产业发展的潜力和乡村振兴的活力才会更足。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祝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