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微光|不认命的人要“折腾”,创业十五载,她拿到这项殊荣

2021-11-25 13:52:16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临沂市平邑县武台镇武台村刘加芹今年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从欠债十万身有残疾的贫困户,到如今拿到这项殊荣,这些年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听者共鸣,知者共情。

刘加芹指导工人们做衣服。

刘加芹身躯娇弱,脸色不施粉黛,黑中带白,深浅不一的皱纹,承载着曾经生活沧桑的烙印,亦是人生阅历的徽章。走出表象,能感觉得到,她的内心是澎湃的。

欠债十万 不认命的人要“折腾”

一根棒子顶着梁头,一个房檐没有一人高,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这是1999年刘加芹嫁给张明峰时,全部家当一目了然。再加上瘫痪在床的婆婆,这日子该怎么过啊!

学过裁缝的她,心想着自己有门手艺,有手有脚,还能饿死嘛?可谁能料到,接下来小两口的日子会过得如此波澜。

公婆走后,长兄如父,大伯哥帮衬着小两口建了新房,赊的砖瓦水泥,总计留下了两万元外债。就当2004年家里迎来新生命儿子“凯凯”时,29岁的刘加芹又被查出心脏病,东家五十,西家一百,左邻五百,右舍一千,借了8万元到省城医院安装了心脏起搏器。

十万欠债,就像是一座大山,重重压在这个三口之家头上。

“不行咱干点手工活吧。”夜里睡不着,两人合计着。可没有机子,没有货源,更没有启动资金......

翻来覆去,寻思到了同村在农村信用社上班的一位村民。

“哥,你帮俺们问问,使点贷款行不?”一夜未眠,天刚放亮,刘加芹就早早等在了人家门口。

“你使贷款干什么?”

“想买点机子,干点加工活。” 

“你家里有活吗?”

“俺再找啊…… ”

如今回忆这一幕,刘加芹说那时候不知道哪来这么大胆,可能是自己不认命,不认命的人也就不“安份”,要“折腾”。

结果不孬,村里人给问了问,信用社贷款两万,买了八台旧的缝纫机和锁边机等。

机子有了,再就是找人手,上下学接孩子时,与邻村大姐孙兰香相识,就把“找几个人家里干活”的想法跟她提了。“怎么不行,都在家里没事干……”孙兰香串门动员下,找来了五六个姐妹。

设备齐了,人员有了,光嘴巴教不行,还是要实践。可买零碎布头的钱,在哪里?刘加芹再次回了趟娘家。

“爸,你借俺点钱吧!”

“你借钱干啥?”

“俺买了点机子,想买点布头,练手。”

 清楚地记得,当时爸爸发了600工资,给了500块,接过钱的那一刻,刘加芹泪珠滚滚而下。

就这样,2006年以儿子“凯凯”命名的服装加工点,在家里诞生了。

踏实苦干 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手把手地教,一块一块布头的练,时针走了半个多月,技术都学差不多,催着刘加芹得找点活干了。

刘加芹接着背上煎饼咸菜,拎着一大杯子凉白开,出门坐公交车奔了过去。“俺太实在,说是新厂子,跑了三天,都不理俺。”就这样一直等到第三天下午,刘加芹去找水喝时,被一位大妈叫住了。

“我看你在这站了三天了,干么的你?”一位大妈注意到了一瘸一拐的她。 

“俺找点活干。”

“你那边有多少人?”

“五六个,俺们刚开始,在家里练了半个月了。”

“看你很实在,那么着吧,我看你也不容易,一共2000件,我给你500件 。”

就这样,大妈老伴开着车,将刘加芹和货物送到车站,直到车辆开启返乡这一刻,心才踏实下来,第一笔活终于有了。

过了几天,大妈来家里看了看,觉得很满意。“你慢慢干,后面的1500件也给你。”整整忙活了一个多月,赚了400多元。 

“别断了活,你们慢慢干着。”这位大姐一直是刘加芹贵人,大姐自己的活不多,有机会不断给她介绍新客户,让加工点慢慢有了生机。

挣钱了,生活有了奔头。凭借着良好口碑,客户也越来越多。

“你不如改行做校服。”有客户建议说,“利润保证比大衣大褂要好。”于是在客户的推荐下,加工点转行做起了校服,生意越来越好。

这些年,丈夫张明峰最开心的事,就是拿出他那个已经翻得起边小账本。“20年前,每一家都困难,能借钱给我们,我们心里一直很感激。”还完一家,划掉一家,不几年十万欠款就全部还完了。

自家脱了贫,刘加芹还不忘乡亲,毅然主动加入到扶贫事业。2020年以前,她用弱小的身躯撑起了两家服装厂60多名工人的生计,累计帮助20多名残疾人,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就业实现自主脱贫。

荣誉满载而来,刘加芹先后被评为平邑县巾帼致富标兵、临沂市自强模范、临沂市三八红旗手、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先进个人,并在2021年参加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2021年参加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家庭作坊到工厂 迈出关键一步

随着知名度扩散,由近及远很多残疾人慕名而来找活干。 

“家里地方太小了,很多残疾人想过来干活,但是容纳不下,没地方住。” 再加上行动不便,不可能下班就回家,怎么办?刘加芹想向前迈出一步,那就是从家庭作坊到现代化工厂。

刘加芹的现代化厂房。

2021年政府出资帮忙建起了现代化厂房,今年8月份,搬到新厂后,一开始因为没有什么订单,刘加芹愁的整晚整晚睡不着觉了,躲在被子里哭,哭够了,早晨洗把脸就又去上班了,不能让姐妹们看出来。

现在一睁开眼,刘加芹就想着,这60口子人怎么吃饭,怎么有活干,厂房的费用一年16.5万必须赚出来!

好在最煎熬的两个月都过去了,在各方努力下,厂子开始如今步入了正轨,转行接到了外贸订单。12月份的订单已经满了,每天有60多名工人忙碌着,有了更多底气。

历史需要沉淀,过往更需要回头看。跟着刘加芹在3000多平的现代化厂房里看看,食堂宿舍一应俱全,残疾工友们可以吃住在这里。到操作间问问聊聊,更真正认识到,当初刘加芹迈出这艰难一步的正确。

于如英,今年51岁, 距离新厂房不远叶家庄村人。患有小儿麻痹的她,这些年一直赋闲在家,收入为零。如今于如英不需要挪地方,一把剪刀负责剪线头,一个月有500多块的工资,中午还管吃喝。比整天闷在家,村里晒太阳,于如英现在的生活更有意义了。

残疾工人可以吃住在这里,孔令恒正在认真地工作。

相比之下,同岁的莒南县的孔令恒,则要专业得多。孔令恒也是腿部有残疾,如今吃住在这里,按照计件一个月能赚到3000多元,加加班能到4000块。刘加芹还当面表扬了这位大哥,吃完晚饭,他就和另外一个残疾同事,主动到厂房加班,一直工作到深夜10点。

谈到顶着压力,干这些事的意义,刘加芹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记者来采访,姐妹们谁也不愿意面对镜头,工友马文文最终被“怂恿”了出去。“行,我去就我去。”马文文有驼背病,勇敢自信面对镜头说道,“以前我无论到哪个厂子,都感觉到有歧视感,唯独到了刘姐的凯凯服装厂,我才有了一种到了自己家里的感觉”。

后来电视上放片子,第一次听到姐妹的心里话,刘加芹边看边哭,边和对象商量。“只要残疾人能干,咱们就收留她,别让她没饭吃,最起码没有歧视感。”如今 60人的员工,残疾人占到了10多名,很多都是外地慕名而来。

自信是别人赋能的,刘加芹正是在做这样的事。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郑希平 通讯员 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