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写|一颗豆子的见证

2021-10-23 18:28:1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正值深秋,从空中俯瞰,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万亩大田宛如一块黄绿相间的巨型“画布”。长势喜人的耐盐苜蓿、藜麦、田菁、高粱随风摇曳。

10月21日,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罗守玉给习近平总书记的汇报从“颜色”开始:“过去这个时节,田地基本上都是枯黄的,现在50%-60%还是绿色的。这就是我们开展盐碱地生物育种和现代农业科技攻关的结果。”

罗守玉注意到,听到这,总书记笑着点了点头。

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走进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察看大豆、苜蓿、藜麦、绿肥作物长势,了解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情况。

在盐碱地大豆育种与生产示范田,目之所及,一排排挂满豆荚的大豆“挺直了”腰杆。罗守玉说,总书记沿着一条小路,直接走到了大豆田里。

跟随总书记脚步的罗守玉注意到,总书记俯身弯腰摘下几个豆荚,轻轻用手捻开,一颗颗豆子“跳脱”出来。总书记仔细端详,然后将一颗豆子放进嘴里。

这个瞬间,也被央视的镜头捕捉下来。相关视频推出后,有网友说:“那一瞬间,看到了总书记的‘三农’情怀。”

而在现场的罗守玉,也被一股暖流“击中”,振奋起更大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种子是关键。

考察当天,对于盐碱地大豆育种问题,总书记尤为关注。当时在大豆田旁边的两个展台上,分别摆放着利用杂交育种和航天育种技术选育的大豆新品种实物。与常见大豆不同,有一种豆子通体透黑、只有米粒大小,其茎秆也更细长……据罗守玉介绍,当时总书记一眼就认出了这是野生大豆。

据了解,我国可种植农作物的盐碱地1.85亿亩左右,过去普通的大豆品种在盐碱地产量很低,为此黄三角农高区开展了耐盐大豆的引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工作,其中,航天大豆试验品种的最高亩产可达850斤。

“现在在常规条件下育种需要8-9年,下一步若利用农高区育种加速器能缩短到4-5年。盐碱地大豆生物育种与产业发展大有可为,将有效缓解我国的大豆‘卡脖子’问题。”罗守玉信心满满地做了汇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土地资源是很宝贵的,抗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提高土地增量是很有意义的,对中国粮仓、中国饭碗也能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论文写在大地上,你们这件事做得很好。

当下,黄三角农高区正在探索由传统的田间筛选和杂交育种,向分子设计育种转变。近年来,各个育种团队在农高区搜集保存了耐盐种质资源1.8万份,筛选评价了育种材料6000余份,初步选育出37个新品系,示范推广9.2万亩,亩增效益15%-20%。

罗守玉留意到,总书记结束这一站考察快上车时,特意亲切地点了点头,这让他感到很温暖。“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立志在盐碱地上打一场种业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