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齐长城·东游记|第三十五回:吴军伐齐溃潮去,琅琊海战记千古

2021-09-24 15:18:07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偌大的海滩,空旷辽远,蓝色的海水涌起滚滚浪花,拍打着海岸。往远处望去,天和海连在一起,没有边际。

这里是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的龙湾,不远处就是徐福起航处和琅琊台。在25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有确切文字记载的第一场海战就发生在附近海域。

战争在齐、吴之间爆发,时间是公元前485年春。

中国历史上有确切文字记载的第一场海战就发生在附近海域。

当时的齐国内乱不断。齐国虽然在齐桓公时期就坐上春秋霸主的宝座,国力强大,然而月满则亏,盛极而衰,到齐景公时期,诸子争位,再加上大夫势力的介入,齐国局势更加动荡。

与此同时,吴国作为新晋霸主,破楚军,降越国,称霸野心日益膨胀,并屡次征讨齐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七年,吴王夫差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十年,因伐齐而归”“十一年,得北伐齐。”

进攻齐国,吴王夫差做了精心准备。位于江南的吴军惯于用船,擅长水战,破楚之战和击败越王勾践的战斗中,吴国水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为了保障进入中原地区吴军的后勤粮草、军饷和武器装备的补给,吴王夫差耗费惊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凿了一条贯通长江和淮水两大水系的运河“邗沟”。

海面上的渔船。

时间很快来到齐悼公四年(公元前485年)。这一年,齐国国内争斗加剧。《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鲍子与悼公有郤,不善。四年,吴鲁伐齐南方。鲍子弑悼公,赴于吴。”

见到齐国大夫鲍牧,吴王夫差喜不自胜。做事最忌师出无名,现在借口有了:齐国纲常失序,内乱不止,出于道义,出兵平叛,名正言顺。于是,夫差在军门外大哭三天,做足戏后,兵分两路讨伐齐国。

吴国组织鲁、邾、郯联军共同伐齐,其中夫差亲率主力搭乘内河战船由邗沟入淮河北上,直逼齐国南部边境。同时,为确保侧翼安全并夹击齐国,分散齐国兵力,夫差派大夫徐承率水军主力从海路直取齐国南鄙(今青岛琅琊一带)。

吴军舰队出海以及陆军主力北上的消息传到齐国后,朝野震惊,原本内斗不已的各方暂时放下争端,共同对敌。齐国本来就是临海大国,有数百年的航海史,拥有一支当时诸侯国中最强大的海师。齐国迅速部署,海师出兵南下,在海上迎击吴军。

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次海战——齐吴琅琊海战拉开了帷幕。

海边远眺。

海战,自然离不了舰船。翻阅历史书籍,可知当时广泛使用的战船包括大翼船、突冒船、楼船、桥船等。其中,主力大翼船可装载士兵、船工等共约91人,具有速度快、机动性好的特点。

突冒船,船体坚固,船首装有坚固的金属冲角,专门用于撞击敌舰。楼船是一种外观似高耸楼宇的大型战船,但由于体积过于庞大,速度和机动性差,一般被当作水上移动要塞阻击敌军,也被作为旗舰。桥船则是一种体积小、速度快、机动性强的小型舰船,主要用于掩护大型战舰。

当时水军配备的武器,大致以当时的陆军武器为主,包括弓弩、长矛、长斧和标枪等,只是齐国有一种专门用于水战的长钩矛,可以用来钩住敌船或击杀敌军。

战争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结局。齐国派出300艘海船参战,主力舰是大翼船。吴国尽管水军数量众多,却主要以内河船只为主;吴军远道而来,士兵身心疲惫,又不熟悉这里的海况,而齐军则是以逸待劳,对家门口的海况和岛屿地貌了如指掌;吴军士兵虽彪悍善战,但不适应北方寒冷气候,而齐军士兵穿着铠甲,且持盾格斗,在战斗力上更胜一筹……

果然,一番厮杀后,吴军大败。由于海战发生在年代久远的古代,加上文史资料有限,具体战争过程已很难还原。《史记·齐太公世家》中,以“齐人败之,吴师乃去”八字描述,没有给后人提供太多信息。《左传》同样仅有只言片语:“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

齐吴琅琊海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文字记载的第一场海战,在军事史上有着独特的意义,而且有人据此认为,齐、吴水军就是中国海军的雏形。但“海军”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出现过,反而此后重陆轻海的防务观念和闭关锁国的策略,让中国的灾难,从海上开始。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不能制海、必为海制”,成为历史给予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教训。

执笔/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

视频/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