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农民”在山东|73岁不服老,看东平湖上的摇橹人

2021-09-23 13:48:42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4米见方的一篷小船,约能坐下6名乘客,周边围绕着枣红色的船桅,精美的木质船篷围绕四周,除了两杆狭长的船橹外,再无其他驱动工具。

这是摇橹船,看似轻而易举即可操控,不知其中技巧,却只能落得个原地打转的尴尬境地。

在东平湖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湖为家,靠湖为生,划动一艘艘摇橹船,向游客展示着东平湖的变化与故事。

湖上摇橹

73岁“船夫”不服老

9月15日,在东平湖游船码头,一艘艘游船安静地停泊在岸边,几位船夫正悠闲地在各自船内等待游客到来,正是初秋的早上,氤氲的雾气裹挟着凉风向岸边吹来,微风中还带着些鱼腥味儿。

今年73岁的马扶春是其中的船夫之一,他居住在东平县老湖镇王李屯村,除了是一位老渔民,他还在东平湖上做着游船船夫的营生。

马扶春正在摇船。

“开船喽!”看到有游客来了,马扶春赶忙站起来迎接,又随手拿起抹布重新擦了擦原本就光洁如新的座椅。

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但马扶春的动作丝毫不见老态,双手一撑翻到岸上,几下就解开了拇指粗的缆绳。

“咱们的游玩路线是围绕东平湖湿地一圈,一趟大约一个小时。这活分淡季旺季,旺季像五一、十一假期,每天能来十几拨客人,一天下来特别忙碌,淡季就少一些,一天可能一两趟。”说话间,船桨轻轻一摆,小船缓缓滑出码头。

一边摇船,马扶春一边向记者讲述自己在东平湖上的故事。

“从小在这长大,在东平湖上打过鱼,也养过鱼……“马扶春说,“后来渔民转产,我们都很支持,但围着东平湖生活了大半辈子,真离开,舍不得。”

2019年东平湖文旅集团成立后,整体规划发展东平湖旅游项目,这给更多像马扶春一样的老渔民带来了新的可能。

“我们有52个人来这摇船,年龄都在六七十岁左右。”马扶春告诉记者,自己是2020年初来到湖上摇橹,现在五十多位老人每天轮班,生活井然有序。

不仅如此,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竣工以来,奔腾的长江水经过13级泵站来到了东平湖,马扶春所在的村庄也由此搬进了楼房,社区紧邻东平湖畔,距离马扶春工作的码头只有十几分钟路程。

马扶春很欣慰,即使搬了家,有了新工作,他依然没离开东平湖。

“有人说我们老了,但我们不服老,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支持东平湖的发展。”马扶春语气坚定。

除了划船,这群船夫还维护着东平湖的水道环境,自发承担起清除航道内杂草的工作。他们3、4个人一组,开上一艘小船,拿上几把镰刀,沿着游船经过的湖面,一点一点工作。

“这芦苇荡清理不及时,经常会把航道堵住,那样对船的航行有危险,也影响游客的体验。”马扶春说。

老人们正在清理湖上的杂草。

对于父亲的工作,马扶春的儿子马凤建很支持。“父亲本来就闲不住,现在在湖上摇船,自己有点收入,还能经常跟游客聊天,生活很充实。”

“我想多了解一些和东平湖相关的故事,摇船的时候可以讲给游客听,让更多人了解东平湖,爱上东平湖。”马扶春说。

湖边种粮

自家谷子迎丰收

最近,除了划船,马扶春还有一件喜事:自家的谷子又迎来丰收。

“今年亩产大概700斤左右,金黄金黄的,看着就高兴!”马扶春说。

今年的新谷子格外饱满,马扶春很满意。

种谷子,对多年打鱼的马扶春来说,不是件难事。

2018年,渔民转产后,马扶春收起了渔网,整理了网箱养鱼的设备,在自家的土地上,开始种谷子。

“咱东平湖边的人,不仅会打鱼,种地也是一把好手!”马扶春说,“一亩地每年都能收获700—800斤小米,就是自家吃,家里人吃得香甜,我这心里也高兴!”说话间,他拿出了一袋黄澄澄的新谷子,乐呵呵地向记者展示。

捧着今年的新谷子,马扶春笑得格外灿烂。

现在,马扶春一年到头闲不住,农忙的时候,他一头扎进地里,专心侍弄那片谷子,空闲的时候,他就到东平湖上摇橹,船桨一起一落,他的故事在湖上,也在田间。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兰姬慧 见习记者 刘晓续 通讯员 张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