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齐长城·东游记|第三十三回:徐福自此渡海去,琅琊台前空悠悠

2021-09-17 15:39:1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白云苍狗,历经2000多年的风吹雨打,徐山上的齐长城遗址已很难看出当年的雄浑壮丽,如果不是有人提醒,极易将其误认为是一个沙土堆。

徐山上的齐长城遗址。戎宁 摄

“这段齐长城遗址由黏土、沙子和石灰搅拌成的三合土夯筑而成。”原青岛市黄岛区文物管理所负责人李居发介绍说。齐长城徐山段遗址长1000米,基宽6米左右,最高处有1.5米。

20多年前,徐山脚下牛王庙村的一位老人告诉李居发,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齐长城徐山段遗址高4米,上有两个关口,分别叫东岭口、西岭口,这两个岭口宽1米多,仅容一辆小推车通过。

李居发介绍齐长城徐山段遗址情况。戎宁 摄

李居发说,在长城上设置关口,是为了方便南北交通,而关口建得如此窄,目的在于防止敌军战车通过。前些年,徐山附近发现了战国城市遗址,有城墙、宫殿和大片的墓葬,李居发认为,这个2000多年前的边陲小镇,就是历史上的安陵邑,由此推断,齐长城上的这个关隘,就是齐长城最东端的关口——左关。

记者在黄岛区灵山卫采访时,当地人却认为,灵山卫出土的“齐国三量”上的铭文,有“左关”“丘关”“安陵亭”字样,所以安陵即今灵山卫一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安陵邑到底在哪儿,东、西岭口是不是就是左关,自然有学术专家们继续探讨,但在徐山,不能不提一位名人——徐福,正是因为他,小小的徐山才得以“名垂青史”。

齐长城徐山段遗址处竖立的齐长城遗址碑。戎宁 摄

徐福,字君房,秦时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医学、天文、航海无所不通。晋代地方志《三齐记》载:“徐山,方士徐福,将童男女三千余人会此入海,采药不返。”

徐福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时,记为徐巿,后面才叫徐福。《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汉代的东方朔在《海内十州记》中,也记载了徐福带童男童女坐楼船去“三神山”寻求长生不老药的故事。五代后周时,开元寺和尚义楚在《义楚六帖·日本》中称:“日本国亦名倭国,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

徐福先后数次出海寻药,每次都是秦始皇沐浴斋戒后,或亲自相送,或驻台目送。

然而,十年相盼一尘梦,只落得个灰飞烟灭。徐福最后率千名随从竟一去不复返,倒是在中日两国间留下了众多传说和故事,成为历史、航海等诸多学科研究的话题。这肯定是秦始皇做梦也不曾料到的结果,徐福无心插柳却柳成荫。

传说当年徐福就是从这片海域扬帆出海的。戎宁 摄

至于徐福东渡的原因,在史学界还有其他说法。如避秦始皇追责说。《汉书》及《后汉书》中都采此说。《汉书·郊祀志下》说:“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女入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后汉书·东夷传》说:“又有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因徐福求仙药不得,怕无法向秦始皇交代,为避免杀身之祸,遂东渡不归。不少为史书作注的史学家采用此说,这种观点甚至传到了日本和朝鲜。如日本新宫市徐福墓碑文也写道:“盖徐生之避秦……”

此外还有海外探索说、海外经商说、海外移民避暴政说等。

围绕徐福的疑团不止于此。仅徐福起航处就有多处,且各地都争得不亦乐乎。如河北秦皇岛市的“碣石”入海求仙处、浙江慈溪达蓬山秦渡庵、浙江岱山蓬莱山、江苏连云港海州湾、江苏苏州黄泗浦附近等。就是在黄岛区,就有琅琊台和徐山两个起航处。

琅琊镇的码头上,竖立着一块“徐福东渡启航处”的石碑。(戎宁 摄

但依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琅琊筑台命徐福等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并在琅琊台等了3个月,于是不少专家认为,首航地应是琅琊。

记者站在琅琊镇的码头上,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身后是“徐福东渡启航处”的石碑,与启航处相对应的是高高在上的琅琊台,上面建有徐福殿。殿堂分前后两殿,甚是气派,无数人到此游览参观。

远眺蔚蓝色的海涛和长空里穿行的鸥鸟,回望徐山上的齐长城,不得不感慨一人一墙一地之间的天缘相系,真的很像是一个神话。徐山上的齐长城,时刻准备抵御外敌的入侵,而琅琊台下的港口,徐福的船队却千帆竞发,拥抱海洋。

黄岛,像不像一艘静泊的古船呢?不仅记录着一段琅琊人造船与航海的辉煌历史,也承载着作为使者的骄傲,只是这艘“船”的起锚与航行、扬帆与靠岸以至搁浅与沉没,与海有关,与风有关,与这片面向海洋的陆地有关,更与历史大潮中的人有关。

今天,风从海上来。站在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青岛乃至山东,何尝不也是一艘船呢?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