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粮减损看齐鲁|专访龚魁杰研究员:藏粮于仓,向产后环节要粮势在必行

2021-09-09 15:07:5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民以食为天,粮食减损和减少浪费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针对这一话题,9月6日,记者采访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粮食产后减损研究团队负责人龚魁杰。他表示,当前我国粮食损失与浪费在产、收、储、运、消等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存在,主要集中在产后环节,藏粮于仓,“向产后环节要粮已势在必行”。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粮食产后减损研究团队负责人龚魁杰展示他们研发的全麦粉面包。

“粮食产后损失率达6%以上”

粮食损失与浪费在产、收、储、运、消等环节有哪些体现?

对此,龚魁杰进行了分析:在生产环节,存在播种粗放、用种量偏高等问题;收获环节,存在收割机械精细化程度不够、农机农艺不配套等问题;在储运环节,存在储运设施装备落后、储运途径不完善、对冷链体系重视不够等问题;在加工环节,过度加工问题不容忽视;在流通环节,存在流通物流体系和专用性技术装备不到位的问题;在消费环节,其中餐饮存在巨大浪费……

龚魁杰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粮食产后各环节的损失数据:在粮食运输阶段,包装运输损失率达1%以上,散装运输比率约为15%,损失率0.3%,总占比0.9%;

在粮食干燥阶段,由于粮食晾晒场地缺乏、晾晒不规范,粮食损失率达1.5%,总占比1.4%;在粮食仓储阶段,由于农户储粮设施简陋,造成粮食损失率达8%;全省有效仓容2200万吨,损失率达2.2%,总占比4.6%。另外,撒漏、霉变、虫害、发芽等情况也时有发生,粮食损失率在6%左右。

“比方说,一亩地产了1200斤麦子,但是由于技术落后等种种原因,至少会造成粮食产后减损70多斤。”龚魁杰认为,要重视粮食产后减损,尤其是要帮助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粮食浪费。

“‘藏粮于仓’保证粮食安全”

今年,禹城辛集镇王石庄村家庭农场主张林堂再也不用为粮食发霉犯愁了,源自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发的“小型生物储粮仓”发挥了巨大作用。

“原来农民从地里收上来的粮食只能通过自然晒干再进行储存,一年下来因为储藏不当造成粮食大量减损,让人很是心疼。”龚魁杰介绍,因为缺乏有效的仓储设备,一直以来,农户自储粮损耗是粮食损耗的主要环节。

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专门研发了两款新型仓储设备:小型生物储粮仓主要是针对中小农户,一个储粮仓可以储3吨粮,目前已经在全省7个地市推广;另外一种是针对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研发的烘储一体化设备,采用准低温技术和内环流控温技术,减少了粮食的水分损耗和保管自然损耗。

龚魁杰介绍,从实际情况看,使用新型仓储粮的农户,储粮损失率显著下降,每个储粮仓每年减少损失70斤左右,达到了比较理想的节粮减损效果。

这两种设备改变了过去农户“地趴粮”式的储粮习惯,既保证了粮食的安全,储存又节能降耗,安全经济有效,值得大力推广。

“使用这种新粮仓后,再也不用担心粮食发霉了,可以放心大胆的等粮价高了再销售。”张林堂笑着说,他现在真正做到了“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家庭农场主张林堂今年用上了农科院研发的小型生物储粮仓。

完善的仓储设施,是粮食安全储存的基础性条件。记者了解到,2018年至2020年,在国家和省政策资金支持下,山东分别在济南、枣庄、菏泽等区县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中心自建成以来,积极实践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待清理、代烘干等“五代”为民服务宗旨,有效解决农家日常粮食储藏保管等方面不科学和占地等问题,为农户粮食减损增效提供有力保障。

“应重视餐桌之外的隐性浪费”

除了要重视粮食产后减损,龚魁杰还提出,应重视餐桌之外的隐性浪费,特别是适度加工方面,尤其值得关注。

“由于现代人饮食主要以精米精面为主,现在我国小麦出粉率整体上还达不到75%,其余的部分都做成了饲料,造成了严重的粮食浪费。”龚魁杰表示,由于消费者认识不足,企业投入、技术开发不够,国内市场上全麦粉的占比还很小。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全麦粉市场比例占到了整个面粉市场的10%—15%,而在中国还不到2%。

加工方面的隐形浪费到底有多严重?龚魁杰细算了一笔账:去年山东小麦总产量527.33亿斤,如果将小麦的出粉率提高十个百分点,527.33亿斤小麦就会比现在多产出52.733亿斤的面粉,一个成年人一年的口粮按400斤面粉算,提高后,就能解决1300万人一年的口粮。

 “适度提高小麦出粉率,不仅促进了国家粮食安全,还能改善了公众的饮食健康,是一举多得的好事。”龚魁杰指出,节粮减损是全产业链条的,节粮减损也就是增产增收,也就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粮田”。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 通讯员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