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齐长城·东游记|第二十一回:将军无意筑双坚,牧人一语退狼烟

2021-08-31 15:01:0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齐长城在临朐境内有主、复两条线路,总长约64.89公里。主线从龙王崮自沂源县入境,至沂山大官庄,沿太平山南崖东行出境。复线从沂泉南山主线(桲根腿段)起,向北沿书案山到草山亭折向东,沿太平山南崖东行进入沂水县境,又经安丘城顶山、摘药山向南,在东莞北山与主线交汇。

“据考证,齐长城临朐段应属东长城,齐宣王修建,烽火台、塞堡等相关遗存丰富。”临朐县东镇庙管理所负责人张新民介绍,“临朐地理位置特殊,境内齐长城战略位置重要。”

历经多年风吹日晒雨淋,桲根腿段齐长城遗迹还非常明显。

站在齐长城桲根腿遗址上,四周碧绿苍翠,唯有脚下一米多宽的遗址上,只有浅浅的一层矮草。“这种草老百姓叫毛毡草,学名结缕草。”临朐县博物馆副馆长李福昌介绍说,“这一带长城,由三合土加盐夯筑,所以很结实,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冲刷还留存这么完好,也是一个奇迹,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由于土层含盐量高,所以只长这种耐盐的毛毡草。” 

张新民介绍说:“这是临朐境内齐长城保存得比较完好的一段遗址。”由于时代变迁,自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之后,齐长城失去了它的战略作用。但这段长城至今仍然是一条非常明显的人文地理分界线。仅一墙之隔,南北两边的人在生活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墙南把挑水的担子叫作“钩担”,但城北叫作“担杖”。盛水的桶在长城以南叫“筲”,而在城北叫“桶”。这种差异还体现在民俗上,比如在长城以南,人去世后,亲人会当天将其埋葬,待到三十五天即“五七”日,才通知亲友来祭拜;城北则会自去世当天开始,连续举办三天的丧礼。

在当地沂山长城岭中段南侧的山坳中,仰卧着一块巨大的骷髅状怪石:它双目深陷,塌鼻张口,似有冲天冤气,当地人称其为“将军头”。相传,这是齐长城督修官常玄通将军头颅所化。

由于含有大量盐分,土筑的齐长城上只能生长矮小的毛毡草。

战国时期,各国争战,齐王为抵御楚、鲁侵犯,决定沿齐国南部边界修筑长城,任命大岘戍主常玄通将军为长城督修官,并要求常将军走到哪里,长城就修到哪里。修长城的将士从黄河岸边的防门一路向东,筑起了一道巍峨壮观的壁垒。当长城修至沂山东麓桲根腿时,常玄通看到了东北方不远处的家乡——常家沟。此时的他,想起了家里的老娘,没有跟部下打招呼,便不由自主地回了家。修城将士不明就里,便沿着他走过的路线继续修长城。待将军出门,发现长城已修到了村口,但这道长城并没有修在国境线上,而是修在国境线里边。看到这一幕,常玄通惊出一身冷汗,赶紧下令按原计划沿国界向东南重新筑城,这样一来,修到常家沟的长城,就在境内形成了齐长城的一段复线。

       桲根腿段沿着山势蜿蜒曲折的齐长城。(戎宁 摄)

此事传至齐都临淄,齐王龙颜大怒,责怪常玄通假公济私,多修了一道长城,浪费人力物力。为严肃军纪,以儆效尤,遂在穆陵关西的筑城现场斩了常玄通。将军对朝廷忠心耿耿,虽有过错,实属无意,突遭斩首,冤气冲天,尸立不倒。修城众将士见此情景,一齐跪下,将军念及部下情义,这才将尸体仆倒。然而冤气难平,头颅竟沿长城向沂山方向飞去,化为骷髅状怪石。

若干年后,楚国大军进犯齐国,边境线上一时狼烟四起。齐军于齐长城穆陵关据险奋战三天三夜,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楚军攻破防线。楚军一路浩浩荡荡乘胜北进,走了十几里,突然发现长城复线挡在眼前。从穆陵关败退的齐兵已重整旗鼓,在此重新布防。楚军将士望着巍峨的复线、猎猎的旌旗、威严的阵势,不禁震惊万分,于是四处找人打探消息。适逢一放羊的口吃老人牧归至此,便捉来讯问:“由此向北,还有几道长城?”老人顿时吓得更加口吃起来:“还有,一道、一道、一道,还有一道。”楚军将领闻听此言,不由寒从心起,斗志顿消。攻破第一道长城,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损兵折将无数,不想还有四道长城横在前面。甭说消灭齐国,单这四道长城,也断难通过。看来齐国的国力也太强大了,与其以卵击石,不如及时撤军,也好保存实力。于是急令收兵,沿来路快速返回,一场恶战因此化为云烟。

修复后的桲根腿东岭段齐长城,部分已经没入大关水库。(戎宁 摄)

齐王闻听此事,意识到了长城复线的军事价值和战略意义,对错斩常将军深感愧疚,于是下诏在常将军被斩处敕立常将军庙,命塑工画匠塑造常将军金身。

相传常将军关键时候时常显灵,吓退剪径强盗,护佑往来商民。每逢战事将临,将军庙中金鼓不击自鸣,以提醒穆陵关守关将士严阵以待,准备战斗。有诗留云:

玄通无意筑双坚,

战略纵深关相连。

堪笑蛮儿城枉破,

牧人一语灭狼烟。

执笔/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王星 见习记者 周桐

视频/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