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齐长城·东游记|第十八回:王后娘娘一丑女,稷下学宫万言堂

2021-08-26 15:52:3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齐国人演奏韶乐的乐器,其中编钟为青铜制作的,编磬是灵璧石制作的。

临淄是周代齐国都城旧地,是齐文化萌芽、发展、兴盛、传播的核心区域。8月12日,记者来到淄博市临淄区,在齐文化博物馆感受泱泱齐国开放、包容、务实、变通的文化魅力。

《汉书·地理志》中提到:“太公以齐地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凑。”正如史料记载,姜太公封齐建国后,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渔业、盐业等,重视对外贸易。他还根据当地种桑和养蚕的传统重点发展了丝织业,而女人当之无愧成为丝麻纺织的主力军,继而成了建设国家的主力军。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齐国尊崇女性的风气一以贯之,女性参政不足为奇。临淄区文物局保护中心副主任姜健介绍,在临淄,无盐女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无盐女名叫钟离春,战国时期齐国无盐邑人,传说相貌极丑,皮肤黝黑,生有喉结且年长未婚。当时的齐国由齐宣王执政,但其沉湎酒色,不求上进。眼看国事昏暗,钟离春便决定去拜见齐宣王。这天,钟离春身着粗布麻衣来到齐王宫前,声称要做王后。这话传到齐宣王耳朵里,他非但没有嘲笑她,还请她入宫。听完钟离春分析国家所处的四大险境,齐宣王幡然醒悟,遂将其封为王后。此后,在钟离春的辅佐下,齐宣王一改往日颓态,励精图治,齐国逐渐富强了起来。齐国百姓对钟离春十分敬仰,故有“无盐娘娘生得丑,保着齐王坐江山”的民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齐国还有极具特色的“长女不嫁”习俗。据《汉书》记载:“于是令国中长女不得嫁,名曰巫儿,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为俗。”为什么长女不出嫁呢?据姜健分析,这与齐国发达的丝织业、女性长期是家庭、国家经济的主力军有关。长女从事丝织业的时间比次女、小女要长,纺织经验要丰富,纺织技术要高超,是为家里挣钱的“摇钱树”。她一旦出嫁,去了男方家,整个女方家里的经济状况就会急转直下。因此,当时的齐国家庭普遍把大闺女留在家中,让大女婿过来结婚生活。

女性为齐国带来繁荣的纺织经济,大量的丝麻制品不仅满足了本国人的需求,还通过客商的互通,遍布天下,使得当时各国衣饰皆以齐为榜样。经济的外向型特征,让齐文化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开放魅力,兼容并包也就成为齐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战国时期,大国争雄。为使国富兵强,各诸侯国争相延揽人才,礼贤下士。人才多寡,成为一国实力的权衡。齐国统治者对学者采取物质上优待、学术上宽容、“不治而议论”的宽松政策。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齐国优厚的人才政策使得各国学者和各家学派纷至沓来,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有名可考的官办大学堂——稷下学宫,各种观点自由输出、兼收并蓄。人数之多、学派之广、规模之大、争辩程度之热烈,前所未有。

当时的稷下,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农学派林立,百家荟萃;各学派的学者围绕当时的热点问题,如天人、人性善恶、义利、王霸、世界本源等,展开争鸣。他们各抒己见、唇枪舌剑、互融互补、齐头并进,使当时的思想空前活跃,学术空前民主,成就空前突出。由此,稷下学宫成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摇篮。

富足的生活不仅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也为文化娱乐的繁荣提供了条件。齐国既重视音乐的熏陶教化作用,也重视竞技类活动的健体强身价值,故齐国百姓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无所不能,斗鸡、走犬、六博、蹋鞠等运动也得以广泛开展。正如《史记·苏秦列传》所记载的,“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

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齐文化如一颗璀璨的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独一无二的光芒。

执笔/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刘真真 见习记者 孙甲

视频/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