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齐长城·鲁游记之博山篇(下)|岜山发展一色绿,杏林春深花正红

2021-08-19 14:45:5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岜山村不大,只有2.7平方公里。就是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岜山村这颗“水滴”折射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灿烂“阳光”。4年间,这个齐长城脚下的小山村经历了从输出钢筋水泥到输出大健康文化的巨大历史转变。

8月10日下午,一队又一队小学生来到岜山村研学游,他们先后走进岜山村的名医蜡像馆、中国淄博陶瓷琉璃艺术大师蜡像馆,感悟中医药文化,体会岜山魅力。如今,这个村已经成为国家AAA级景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山东省首个工业产值亿元村。如今,工业的影子已经荡然无存。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是1949年之前的岜山村,“半年糠菜半年粮”是1978年之前的岜山村。此后,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越千山,涉万水,终于吹绿岜山大地。

今日的岜山村变成了一个环境优雅、文化味十足的村庄。

岜山集团发轫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一度举全村之力发展工业,从纺织业起步,发展为以医疗、化纤、教育、钢铁、焦化等为主的企业集团。2017年起,岜山集团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摒弃了高耗能、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主动关停了焦化、炼铁、热电、铸造、耐火材料、熔块、机械厂等总资产达30亿元的多家企业。

“几乎一夜之间,我们拆掉了近10家利润可观的工厂。这种感觉犹如‘断臂’,这种疼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我们2000年上市,2008年退市,这种转变也是‘割腕’式的。”岜山集团副总裁刘军涛感慨地说。

超常规发展、换道超车、快速致富是岜山村改革开放史上的关键词。“断臂”之后的岜山村用“腾笼换鸟”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他们重金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全面进军大健康产业。原来的棉纺织车间成了健康大厅、毛纺车间成了中医药文化馆,钢厂、焦化厂规划为健康教育园区……

小学生来岜山村研学。

岜山村与中医药的缘分源于岜山村原村支书、岜山集团创始人孙启玉的家风。孙启玉在药香缭绕的家庭中出生,见证了外祖母与母亲如何救治一些不下奶的妇女、卡奶的孩子、发烧疮痈的患者等。

在古老的中医药发展史上,历代名医若星汉灿烂,层出不穷。走进岜山名医蜡像馆,只见64尊名医蜡像映入眼帘,个个栩栩如生。其中既有伏羲、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38位古代名医,又有黄宽、胡大一、李俊德、仝小林等数位现代名医,有卡内罗、南丁格尔、希波克拉底、郭雷枢4位西方名医,还有金世元等8位国医大师。整个蜡像馆全部采用中英文双语介绍模式。

“我们建设名医蜡像馆的目的,就是弘扬大医精诚的德行,提倡救死扶伤的精神,彰显利国利民的思想,用一种全新的形式为民众的健康做出贡献。”岜山集团副总裁刘军涛如是说。

据悉,经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专家论证,这是我国首家名医蜡像馆。为了建设这座名医蜡像馆,岜山村拿出了2000万元,孙启玉更是动用了自己20多年的研究成果。这家名医蜡像馆历时两年建成,2020年1月1日正式开门纳客。截至目前,共有两万余人来此参观,此馆也成为岜山村进行中医药文化输出的重要阵地。

岜山村图书馆内,孩子们正在专心阅读刊物。

岜山村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多渠道、独创性的,产生的影响是深层次、多领域、结构性的。从农业村到工业村,从小康村到大健康村,从“三缺村”到“亿元村”,再到如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小康城、医疗城,岜山村的华丽转身总能带给世人更多启示。

“地球上任何一点,都可以建成为一个中心。”孙启玉先生的这句名言在岜山村发展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印证。

杏林春深花正红。不远处,岜山世界中联·中医药博物馆正在火热建设中。如今,2300余名居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就业,他们正在书写着共和国乡村振兴新的历史。

执笔/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刘真真 孙甲(见习)

视频/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戎宁